1.汽车美容怎么样?

2.《景泰蓝的制作》的全文

3.杨济川的人物生平

4.请教用盐酸和双氧水退掉塑料电镀,然后怎样把铜等金属提取出来!!!

5.热风循环烘箱什么牌子好

6.怎么购买手表(男士)

7.明清铜佛造像与香炉是用失蜡法铸造还是陶范铸造

8.第一部电风扇是谁制造的?

汽车美容怎么样?

苏州电镀镀金价格_苏州电镀金厂

学汽车美容有出息吗?

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经调查表明,我国60%以上的私人高档汽车车主有给汽车做外部美容养护的习惯;30%以上的私人低档车车主也开始形成了给汽车做美容养护的观念。据专家估算,一部价值10万元左右的车一般要用10年,按每年行程2-3万公里计算,每年的养护费用在4000元以上,其中高档车的有关费用还会更高。

在比如:据市场调查,在现在汽车美容店遍地开花的背后,却是鲜为人知的高额利润。汽车美容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原料差价及工时费上,一般利润达到40%,甚至更高。

高额的利润以及投资回报率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汽车美容,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所学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学汽车美容建议大家去专业的汽车类院校。

《景泰蓝的制作》的全文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

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

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

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

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

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

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

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

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

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

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

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

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

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

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

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

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

这里头有道理可说。

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

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

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

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

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

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

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

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

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

现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

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

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

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

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

细末里头不免搀和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

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

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

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

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

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

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

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

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

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

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

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

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

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

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

所谓平整,一是铜丝跟涂上的色料一样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许有一点儿高高洼洼。

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

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

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

旁的木炭都不成。

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儿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

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

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队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

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

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

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1955年3月22日作

杨济川的人物生平

杨济川(1881年—1952年),名其源,谏壁镇人。幼读私塾,对珠算极感兴趣,人称算帐能手。16岁去上海学徒,由于杨好静、诚实、心细,老板令任帮帐,20岁任帐房,开始自学英语、数学。

时洋货充斥上海市场,国家经济完全操于洋人之手。杨在洋布店服务,为洋人创造财富,心实不甘,决心自学科技知识,走实业救国道路。29岁,因店关门,至镇江自开电镀店。后因业务清淡,去犹太人开的洋行做帐房,业余专攻电气原理与电机构造。威灵洋行帐房叶友才、久计木行跑街袁宗耀与杨同道,常聚一室,助杨实验。民国3年(1914)拟制电风扇,但缺资金,特自制两台样品,由袁携带劝说其好友、扬子保险公司经理祝兰舫,请予支持。

祝为苏常扬等地电厂大股东,正为用户发愁,急需电流限制表,而洋货价格太贵,便恳请杨等试制。杨经研究设计制造成功,试用合格,并接受祝订制2000只。 杨、叶、袁三人遂集资200元,雇铜匠2人,于民国5年6月开办“华生电器制造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杨钻研电学理论,亲自指导生产,管理厂务,历5年而未回家一次。其产品可与洋货媲美,而价格仅及其半;产品种类也发展到多种变压器、发电机、各种配电盘及电灯厂所需全套配电设备。后杨潜心研制电风扇,民国13年试制成功,取名“华生”,投入生产,以其高质量打破洋人独占的市场。不数载年产量达万台,有力地抵制了美国“奇异”电风扇在中国的销售。经销“奇异”的慎昌洋行,开始以50万元美金收买“华生”牌子,被杨拒绝;继而以削价竞销想挤垮“华生”,也未能得逞。

民国20年,邹韬奋先生以“落霞”笔名,在《生活》周刊上发表长文《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表彰他自励奋发的事迹,时人称杨为“中国的爱迪生”。民国22年,在南翔购地建厂房,专造电机产品,上海则生产各种电风扇。抗日战争爆发初,华生所属各厂迁移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对华生的前景,杨曾制订过宏伟规划,惜年老力衰,患高血压症;加以通货膨胀、社会动荡,雄心勃勃的未能实现。

解放后,积劳病疝,行动不便,回居故里。一生寡言,谈论学术则娓娓不倦;管弦丝竹,无所不能;生活极简朴,虽华生鼎盛时亦蔬食布衣,时以食盐下酒。其收入除工资外,所分红利悉作股票投资发展生产。1952年8月21日病逝。身后仅住屋“憩庐”数间,别无他所。

杨济川(1881~1952),名杨其源,以字行。江苏丹徒人。

7岁在其长兄执教的私塾里读书,精通珠算。16岁到上海,在一家洋布店当学徒,3年后做了会计。他业余自学英文和化学,对电学尤感兴趣,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试制各种小电器,并探索镀铜、镀银和镀金等加工技术。清宣统元年(1909年),洋布店歇业,回乡在镇江开了一爿电镀店,专营各种首饰镀金和镀银等业务。不久,又回到上海,在犹太人办的裕康洋行做帐房。因业务关系,结识了威灵洋行职员叶友才和久记木行跑街袁宗耀。民国3年(1914年),他们3人决定仿制美国奇异公司制造的电扇,向亲戚筹借百余银元,购买一台仿样机。没有加工力量,他们就请白铁店、铜匠铺、翻砂作坊等协作。电气装配由杨济川自己动手。用了半年时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扇。民国5年2月,杨、叶、袁3人集资200银元,在四川北路横浜桥租屋数间,雇用六七个工人,创办华生电器制造厂(现上海革新电机厂和华生电器总厂的前身)。因当时之风盛行,电流限制表抢手,杨济川就暂停电扇生产,花9两银子买了一只进口旧电流限制表进行研究,并仿制成2只防的电流限制表,经苏州电灯厂试用,效果颇佳,销路甚好。

民国19年,杨济川获得电气工程师证书。民国20年5月,邹韬奋先生以“落霞”笔名,撰写了一篇题为《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的文章,在《生活》周刊第6卷第23~25期连载,表彰杨济川自励奋发的事迹。

民国25年,华生电扇进入全盛时期,年产量达3万余台。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他将200多名职工,2000吨设备和一批原材料,用40艘木船运往汉口。民国27年又迁往重庆,生产变压器、发电机、电扇和其他抗日军用品。民国34年抗战胜利,他将全部物资运回上海,但只剩下200多吨,仅为离沪时的1/10,只能惨淡经营。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工业部领导下,他改变工厂生产方向,改进企业管理体制,逐步恢复制造交流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使生产蓬勃发展,为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2年病逝于镇江。

请教用盐酸和双氧水退掉塑料电镀,然后怎样把铜等金属提取出来!!!

用电解的方法可以把铜等金属提炼出来。

必备的设备有,直流电源、电解槽,不溶性电极(例如石墨电极)金属电极(铜电极等)等。

把盛有金属离子的溶液的电解槽中,插入电极,金属电极为阳极,石墨电极为阴极,通电后金属会在阳极上析出。反应原理以铜离子为例

Cu2-+2e=Cu↓

热风循环烘箱什么牌子好

热风循环烘箱在市面上有很多的知名品牌,其中口碑好的、比较受欢迎的有长海干燥、齐宝干燥、同皓干燥等。这些常见的品牌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售后还有保障,其次在选购热风循环烘箱的时候应该综合自己实际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来从其他方面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性价比高的产品。

1、考虑热风循环烘箱的大小

大小一般是指生产能力。从外观上来说,体积越大,生产能力也会越强,购买成本也越高,生产能力的大小由一些因素构成,如:电热功率大小、生产物料的特点、生产最大空间。一般只要看热风循环烘箱的车数,有单门单车,两门两车,两门四车,四门八车,每辆车可放10个烘盘,每个烘盘大小为标准的640*460*50(单位为毫米)大小,依此可计算出需要的生产大小,选择合适的热风循环烘箱。

2、注意烘箱内温度

热风循环烘箱空气循环系统用风机循环送风方式,风循环均匀高效。风源由循环送风电机带动风轮,经由加热器将热风送出,再经由风道至烘箱内室,再将使用后的空气吸入风道成为风源再度循环,加热使用。当因开关门动作引起温度值发生摆动时,送风循环系统迅速恢复操作状态,直至达到设定温度值。热风循环烘箱结构类型:热风循环烘箱的送风方式分为水平送风和垂直送风两种,可根据自已物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

热风循环真空干燥箱

3、选择合适价格的烘箱

在所有干燥设备中,生产材料的选择是直接反应购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材料,价格往往相差很大,不锈钢、铁板、镀金属板的价格相差很大,包括不同种类的不锈钢,价格也是有差别的.

4、考虑均温性

这是一个的重要性能,也是判别一个烘箱品质的重要指标。烘箱在恒温阶段,虽然控制仪表温度一般都比较稳定,但箱内各点的温度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不同位置的样品受热不同。

怎么购买手表(男士)

男士如何挑选购买手表:

1、手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其次是在手表的外观件上,如果抛开手表外观不说,差不多档次和款型的手表机芯质量和区别都不太大,比如LONGINES和OMEGA,但是他们的价格却相差很多。因此要找到性价比高的手表,不见得非要选择熟悉的名牌。

2、有些人不宜佩戴自动手表,凡是每天运动量不足的人,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以及长期坐着工作的人,都最好都不要戴自动手表。一旦人的运动量不足,手表发条就不会被完全上满,手表就会时常出现停走,走时长度不够或戴着走摘下停的毛病,同时表的手表误差也会变大。所以建议运动量不足的人,最好选择佩戴石英手表或手动上弦的机械表。

3、选择手表表壳类型的考虑,表壳的材质常见有 K金、镀金、钛材、不锈钢、半钢镀珞、合金壳等,K金表壳只有名牌高档表用, 手表售价总要在数万元以上;而半钢(只有手表后盖是不锈钢) 镀铬一类的表都属于低档表,表壳容易被腐蚀。

4、爱出汗的人爱运动的人,室外工作者,长期接触化学酸碱物质的人(比如医务工作者)都应戴不锈钢壳的表。含汞的化学药品(试剂)对K金和镀金有极大的损害,会使金变色。铜材电镀的表把头,表壳及表带里侧很易被汗液腐蚀,使镀层脱落最好不选。

5、表带节之间的穿钉和表带扣是配带时最容易出问题的部位,购表时一定要仔细检察。有些表扣长期开闭合容易出问题,比如“蝴蝶”扣那种,而陶瓷表带容易碎,这些也应该在购买前的考虑之中。

明清铜佛造像与香炉是用失蜡法铸造还是陶范铸造

原文地址:://knowledge.shuobao/gudongzaxiang/qingtongqi/29290.htm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现有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

第一部电风扇是谁制造的?

制造中国第一台电风扇的,既不是电器专家,也不是高级工程师,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帐房先生,此人就是杨济川先生。 1880年,杨济川出生于江苏丹徒,童年上过私塾,16岁从丹徒来到上海,在一家洋市店里当学徒。3年后,担任该店司帐。因工作需要,杨济川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文和化学,后来对电镀产生了兴趣,曾亲自动手镀铜、镀银、镀金,进而又自学电学。 1909年,洋布店歇业。经老板介绍,杨济川到犹太人开的裕康洋行做帐房。因业务关系,杨济川经常到各零售店收货款,熟识了店员叶友才,叶友才又介绍杨先生与久记木行跑街袁宗耀相识,三人相处得十分投机。以后每次相聚,杨济川总喜欢把他珍爱的电气零件拿出来,做一些小实验给叶、袁两人看,于是三人决定自己制造电器产品,首先从家用电风扇开始。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袁宗耀提出争取扬子保险公司经理、苏州电灯厂大股东祝兰舫的资助。为了拿出事实取得祝的信任,三人商定由杨仿照美式奇异牌电扇,自行制造样机。当时一台奇异牌电扇售价要一百多银元,他们买不起,只得向亲戚借来一台,拆开仿造。没有加工力量,他们就请白铁店、铜匠店、翻砂作坊等协作,电气装配则由杨济川亲自动手。经过半年多努力,到1915年初,中国第一台电风扇终于试制成功了。当时共仿制了两台。祝兰舫看了很为满意。于是同意资助办厂。1916年2月,杨、叶、袁三人合伙创办了华生电器制造厂(现上海革新电机厂和上海电扇总厂的前身)。虽然办起了电器厂,但是电扇生产暂时搁置了,原因是当时之风盛行,为先解堵塞之急,杨先生只得先为电灯厂老板祝兰舫研制电流限制表,致使电扇生产延迟了八年。直到1924年,华生电器制造厂首批生产出电扇一千余台,那就是风靡海内外的华生牌电扇。 华生牌电扇问世前,美商慎昌洋行经销的奇异牌电扇独占中国市场。1929年,华生牌电扇大量上市,使得奇异牌风扇在中国市场上销量大大减少。为此,美商千方百计想把华生这块牌子搞掉,他们声言,愿出50万美金收买华生牌子,华生厂方毅然拒绝。美商不甘心失败,又生一计,想用跌价倾销来扼杀华生电扇,后又以惨败告终。到了1936年,华生牌电扇年产量已达3万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