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油气产量_阿塞拜疆油价多少
1.中国的石油安全意义?
2.卢布最近为什么跌了
3.中东的战略地位?
中国的石油安全意义?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民营经济的战略作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石油安全的本质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对中国而言,构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
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
1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以及持续的经济发展导致中国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石油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渐增大且已形成定势。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石油安全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是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长,对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三是天然气工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届时,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将由3%上升到10%左右,成为中国仅次于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四是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节能潜力巨大。五是世界石油天然气潜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围绕的争夺更加激烈。
权威研究部门分析认为,在乙烯50%依靠进口、国内汽车保有量不超过1亿辆和现有能源消耗系数降低50%三个前提条件下,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总量仍将达到4.5亿吨。供需缺口将达到2.5亿吨。供需的不平衡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大。
虽然中国石油的自给率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内,能源供应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于国外而受制于人。但是,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进口石油不断增加,巨大需求与自给不足使外部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也由此凸现。
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给。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二是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前者属于非石油安全状态,不在石油安全战略选择范畴之内;后者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包括寻找替代品与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产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学技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之前,难以大幅减少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迅猛的情况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个想。
就增加供给来讲,也存在两种选择,一是提高国内产量;二是增加石油进口。前者受到国内石油储量和石油企业生产能力及效率的制约;后者受到世界形势和对境外石油控制的影响。从长远角度审视,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主要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而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目前,中国石油的储量严重不足。从静态角度预测,在没有重大探明储量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石油探明储量在20年内将开耗尽。此外,中国部分石油(气)田已经进入开的后期,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一切表明,中国缺乏石油快速和长期增产的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进口的可行性确实存在,石油进口是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条有效路径,关键取决于对境外石油的控制。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无疑对石油安全是一个潜在的负面因素,但是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大并不等同于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实上,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症结并非完全在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
其一,中国石油进口来源趋于集中化是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隐患。1995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集中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来自中东的石油越来越多。对于中东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赖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战。
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依赖石油进口并非只是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案。
其三,某些石油来源地的长期战乱增加了石油进口风险。中东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东地区的战乱增加了石油来源地的风险。石油来源地风险增大,需要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加以平衡。
其四,虽然从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来讲,应该减少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但是,通过分析表明中国尚无法摆脱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在此前提下,若能够确保石油进口的来源畅通同样可以解决石油安全问题。
其五,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给方的制约,尤其对于石油一类的稀缺,但是随着可选供给方数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约会越来越小,甚至双方的角色存在对换的可能。因此,通过增多石油进口来源,有可能确保合理价格范围内的石油足量供应,这才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关键所在。
石油安全战略抉择的基本分析决定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可以归纳为“应急的石油储备”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两个核心。石油安全从时间维度考察可分为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两个核心正好与此相对应。如果把经受得起暂时的供应中断作为石油安全的目标的话,则建立和维持应急石油储备应该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标是要捍卫国家经济免受石油枯竭和油价上涨的影响,则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充足的供应来源,其解决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战略建立在鼓励寻求充足的安全有效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应急石油储备可以解决短期石油安全问题,平抑石油价格波动,减少石油供给突变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则可以有效解决长期石油安全问题,保证石油供给,支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石油战略储备从来都不是以平抑油价波动为主要目的,而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因为战略储备油的成本是昂贵的,其收益是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其目的就是为了原油的不间断供给,而不是平抑价格波动。石油战略储备的建立应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在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立之初,发挥公司优势相当重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备石油会影响相关企业的效益,因此在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义务的同时,应给予一定补偿。
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加强在国外投资,以中国特有的劳动力和一些技术优势来参与国外的一些油田开发。要进一步确保实现石油贸易渠道安全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与产油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商业贸易,以产品输出来换取石油的进口;另一个是让产油国来中国参与石油市场的加工与销售,并与他们共享市场,以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应该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去开发石油,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进口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稳定国内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取“份额油”的方式,即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我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油。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固然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包括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战略的协调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战略中,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或关键点,而这一关键点就是——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在石油安全战略制订和实施中,更加重视和支持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加强石油企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国内形成有效的石油企业竞争环境,以及对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予以强有力支持。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有技术问题、投入问题、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种高效、灵活的机制,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由于垄断,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长期受到管制,产业准入受到严格限制。中国的石油问题包总体上是一个体制改革的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因此,我们应加快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加快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丰富的大背景下,开放的市场是中国获得稳定、廉价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否则,就无法保证对国际的利用,也无法形成吸引国际的市场,不利于提高石油供应安全。
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
在确保中国石油安全的大战略中,民营石油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入石油石化市场。国内石油石化市场已开始形成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国外大石油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我国承诺加入WTO后5年内开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发领域;加入WTO后3年内开放成品油零售领域。对国外都如此,对内当然也要放开。当前,民营企业进入石油领域主要集中在中、下游行业,即成品油的加工和批发。近年来,民营企业进军石化行业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产业链中也不断地向上游延伸,但上游领域受国家政策限制,还没有民营企业真正进入。而2004年底出台的《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无疑是给民营油企吹响了新的冲锋号。“非公36条”明确规定:“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其中除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的探矿权、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商业性矿产的勘查开发。石油行业恰恰位列其中。就是说,非公有制资本可以合法地参与原油钻探了,这对民企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表明真正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平台。可以预见,在“非公经济36条”激励下,中国石油民营企业的发展天地广阔。
由于石油项目,特别是开发上游的项目所需资金量极大,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技术做后盾才能去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对此,民营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不仅民营石油企业自己要联合起来,也要注重和国外的石油界合作,特别是与国内的国有公司联合,寻找合作点、切入点,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共同出击海外石油市场,增加国内石油供给,维护我国石油安全。
民营石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具备适应市场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市场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开拓能力,所以必将会成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珠海振戎公司)
卢布最近为什么跌了
俄罗斯卢布暴跌主要是指2014年12月份的卢布大跌。美元对卢布汇率一度突破80的历史高位。其暴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际油价的暴跌。油价大跌,Osakovskiy的分析认为俄罗斯2015年GDP可能出现1.5%的萎缩,同时俄罗斯2014年的通胀水平可能达到5%。
2、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制裁。由于俄罗斯的对克里米亚保持强硬态度,导致西方及美国不满。开始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主要是农产品和食品领域的制裁,同时冻结俄罗斯官员的资金。西方制裁也迫使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发生改变。制裁带来的风险不但对俄罗斯企业造成影响,还可能影响在俄罗斯投资的外资企业。
3、强势美元对新兴市场的影响。2014美元一度强势,世界只有美国存在加息预期,其余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降息保增长,这一度促使美元强势,不仅卢布,黄金、白银,其他有色金属,能源产品因为美元强势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市场对于卢布的担忧加剧,资本外逃的风险也将加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升温,卢布的暴跌便在所难免。
中东的战略地位?
在世界东半球的中心,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有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地带,这就是中东地区。它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这个名称,是在公元16、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侵略扩张时使用起来的。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便成为对这些地理区域的习惯称谓。“近东”和“中东”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现在所说的中东一般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它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除伊朗和埃及与大陆联成一块外,其余的部分都位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之间,因此,中东又被称为“五海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和欧洲侧翼,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由此向东可通住印度洋和南亚、东南亚各国,向西进入地中海,向西南可达非洲各国,向西北则与东、西欧各国相通。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不仅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而且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至1万公里。此外,土耳其的黑海海峡、塞浦路斯及其周围的水域、亚丁湾及其曼德海峡、波斯湾及其霍尔木兹海峡等等,又分别是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从中东到欧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这里一向被西方帝国主义称之为“生命线”,历来就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激烈争夺的场所。
在中东7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亿多人民,分布着17个国家。它们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也门共和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些国家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约有20多个民族,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和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很多国家中,阿拉伯民族占绝大多数。土耳其是以土耳其族为主,伊朗以波斯族为主,塞浦路斯以希腊、土耳其族为主,并分别把土耳其语、波斯语和希腊语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此外,还有库尔德人、土库曼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以及少量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等外来移民。
中东是世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前来这里朝拜的教徒高达150万人以上,中东有8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地区的历史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也把它奉为“圣地”。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甚至成为政治组织的基础。
中东的自然十分丰富,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石油,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其蕴藏量约占全世界的2/3以上。近几年来,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2/3。
海湾地区素有西方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截止1991年1月1日,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储量达6569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1万多亿桶的65%左右。从1980年到1991年,11年间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506亿桶,其中87.6%是在海湾地区探明的。
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5个国家全部集中在海湾地区。它们是:沙特阿拉伯,2575亿桶;伊拉克,1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亿桶;科威特,945亿桶;伊朗,930亿桶。按1990年的开速度,沙特阿拉伯可开100年;伊拉克可开约150年;阿联酋可开约126年;科威特可开约173年;伊朗可开约81年。
1990年,海湾地区的石油平均日产量达1600万桶,比1989年增长2.7%,占世界石油平均日产6031.7万桶的26.5%。其中沙特的平均日产量达621.5万桶,增长24.4%;阿联酋的平均日产量为213万桶,增长12.9%;伊朗的平均日产量为312万桶,增长11.4%,伊拉克和科威特因众所周知的战争原因,分别减产28.1%和32.2%。
中东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在石油储量和产量方面,沙特阿拉伯居首位。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共和国等国接壤。海岸线长243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其南端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为平原。红海沿岸地区是宽约70公里的红海低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据地质学家说,沙特的条件是非常适于石油生成的:在古地中海的大地槽内,有长时期的连续沉积,其结果使得石油生成于若干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层内;古地中海是暖海,因而富于动物生命;进一步的事实是,尽管发生过广泛的褶皱运动,但由于下伏的结晶地台的存在,广阔的地壳强度被削弱了,多孔地层常常发生,形成了丰富的储油构造。早在1988年初,这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即为35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1990年初又发现一个大油田,储油量至少有3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1641亿立方米,为世界之冠。
国际石油专家们认为,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的65—70%存在于海湾地区。今后5到10年内,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可增长到日产2500—2800万桶。届时,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35—40%。据美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将由1989年的1360万桶上升到1990万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集团,也是海湾石油最大的供应对象。1989年日需求量3750万桶,1990年日需求量上升到3770万桶。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由1985年的每天24.6万桶激增到1989年每天的176.9万桶。其中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从1985年每天的13.2万桶上升到1989年的每天111.9万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