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大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_应对国际油价暴跌
1.国际原油暴跌对谁最有利
2.国际油价一直在降为什么国内油价不降?
3.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
国际原油暴跌对谁最有利
随着最近的美元持续走强、美国页岩气全面开发利用、及美国对全球石油的需求减弱,即使地缘政治纷争不断,但国际油价的下跌估计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市场的买方需求不足、卖方竞争加剧、原油市场供给趋于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油价也看跌,那么这更容易推低国际油价未来趋势。国际油价是否会在80美元这个水平,就在于各方利益关系的激烈博弈。对此,国内市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国际市场那些主张高油价的国家瞎起哄。
最近国际油价大跌,可能是各国及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因为,从今年6月20日起至今,不仅国际原油价格在4个月内跌去了25%左右,而且在10月15日,国际原油的价格跌到80美元以下的水平。
由于原油价格的暴跌触及到全球各国重大的利益关系变化,由此对原油价格暴跌的解释与言论也就风起云涌。有“阴谋论”认为,原油价格暴跌是美国及沙特阿拉伯联合起来对付俄罗斯的阴谋。因为,按照俄罗斯的原油开采成本及经济状况,原油的价格只要跌到80美元以下,就会对俄罗斯经济造成重大打击。这也是对俄罗斯的经济最大的制裁。所以,俄罗斯总统就扬言,国际原油的价格跌到80美元以下,对世界经济是一次最大的灾难。
而国际能源(IEA)最近发表的一份月报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80美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根据IEA的估算,油价处于80美元,全球约2.8%的生产将不合乎经济原则(即生产者无利可图),涉及的原油达每天260万桶,受影响的国家和单位包括加拿大、俄罗斯、英国、中国(在岸),以至尼日利亚(离岸)。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的深海钻探计划,面对80美元油价也难独善其身。IEA也认为国际油价应该保持在80美元水平上。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难道80美元就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底线吗?那么这个底线是由什么决定的?或者说,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是成本定价,还是金融定价?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以上,对谁有利?谁的利益会受损;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跌在80美元以下,对谁有利?谁的利益又会受损?
其实,近几十年来,尽管国际上石油开采的成本一直在上升,但国际油价从来就不是成本定价的,而是金融定价,其价格波幅相当巨大。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油价当时从每桶145美元狂跌至36美元。后来几年,油价一直却维持在100美元以上的水平。当油价暴跌到36美元时,没有看到哪个国家的石油企业而破产,但是当前油价维持在100美元之上的水平时,一些产油国家则成了暴发户。而国际油价之所以会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产油企业成本及市场供求关系不是太大,而更多的是国际石油输出国垄断定价的结果,再加上有石油期货来左右,但是让这种石油的垄断性定价如鱼得水。在这种情况下,石油输出国可大获其利,如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而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石油需求国的利益则大幅受损害,买同样多的油,付出成本更高。这不仅不利这些国国家的消费者,也会严重损害这些国家及全球的经济增长。
但是俄罗斯及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在高油价下,这些国家不仅赚得盘满盆满,也让这些国家的政策治理就扩张得心应手。所以,当油价下跌时,特别是暴跌时,他们就说不干了,就对全球市场放出狠话。因为这个油价市场是由预期来决定,并希望以此来左右预期。有人分析,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的水平,俄罗斯政策的财政就能够高枕无忧。但是如果油价低于100美元,俄罗斯便不可能在财政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维持原有的开支规模;要么节衣缩食,要么财政赤字激增,两个结果对俄罗斯经济民生都会造成沉重打击。委内瑞拉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油价暴跌,类似这类国家叫得最凶。但是油价维持如此高的水平,对石油需求国来说,就得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尤其是中国更为如此。因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除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大国之一,对外依存度也在58%以上。如果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最提高,中国石油消费的对依存率更是会高。所以,国际油价的暴跌,中国应该是最大受益者(因为,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美国也可能石油出口,由消费国转向为出口国)。它不仅可能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也直接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这些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相当有利的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决不要受各种无端言论所影响,特别是不要用阴谋论来解释油价的下跌。
可以说,随着最近的美元持续走强、美国页岩气全面开发利用、及美国对全球石油的需求减弱,即使地缘政治纷争不断,但国际油价的下跌估计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市场的买方需求不足、卖方竞争加剧、原油市场供给趋于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油价也看跌,那么这更容易推低国际油价未来趋势。国际油价是否会在80美元这个水平,就在于各方利益关系的激烈博弈。对此,国内市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国际市场那些主张高油价的国家瞎起哄。
国际油价一直在降为什么国内油价不降?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消息,就是国际原油暴跌百分之六。那么很多人就是想国际原油既然跌了,那我们国内的油价。会不会降下来呢?其实纵观之前油价的涨跌,大家应该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国际油价暴跌的时候。
国内油价反而没有降多少,尤其是在去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二十美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还是在五元左右。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其实我们国内的油价它不光是油。
还有其他税费在每一升汽油里面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八一的消费税,百分之十四点五三的增值税。百分之二点八九的城建税,百分之一点七五的企业所得税,百分之一点二四的教育附加税。
百分之零点八三的地方教育附加税在一升汽油中,这些各种各样的税加起来占比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八点零五。而真正的汽油成本价却只有百分之五十一点九五,所以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我们的汽油价格降得很少,这就不难理解了。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原油降价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油价降价幅度很小了吧。
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石油涨跌的敏感度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当全球油价暴涨时,输入型通胀压力随之而来;当全球油价暴跌时,输入型通缩的隐忧又时有耳闻。
近期,国际油价持续大跌,本周五国内油价将迎来新一轮调整窗口,国内油价“八连跌”将成为可能。近期油价大跌引发了对中国通缩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1.6%,同比涨幅与9月份一样,继续徘徊在近5年来的低位,而PPI则连续32个月下降。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国通缩风险上升。那么,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笔者认为,这种忧虑大可不必。
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饱受高油价带来的通胀之痛,而鲜有油价大跌带来的通缩之苦。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暴涨,这一年国际油价从低油价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经济深受其痛。因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需的石油、铜、铁矿石、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成倍增加。
虽然近期PPI跌幅连续扩大,主要受原油、成品油及钢材价格跌幅扩大的影响。不过,如果就此认为,油价大跌将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似乎并不成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整体较平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略有扩大;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略有回落。非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家庭服务和高等教育,涨幅分别为9.0%和3.8%;同比价格下降较多的是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6%和7.8%,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4%,环比降幅与9月份相同;同比下降2.2%,同比降幅比9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价格环比上涨的行业有燃气生产和供应、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下降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等。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降是受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及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显然,PPI持续走低尽管受到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的影响,但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才是PPI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可逆转。完全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必须从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否则就会一叶障目。结构调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去“产能”。因此,如果将CPI和PPI的数据放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分析,有些数据就可能处于“失真”状态: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从几个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这一判断的证据不足。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但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9月份CPI回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对比的基数比较高。从环比来看,9月份CPI环比上涨了0.5%,这说明物价还是处在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状态。随着冬季的来临以及部分食品供求关系特殊条件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初步判断未来几个月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