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前的伊拉克,究竟有多富?

2.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3.中东战争对世界油价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中东战争

4.美国并不缺石油,为何在20年内在中东和中亚打了5场战争?

战前的伊拉克,究竟有多富?

2000年中东油田大火原油价格-20年前中东油价多少

在面积广阔、环境相对恶劣的中东地区,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可称得上阿拉伯世界的?天选之地?的话,那么我想,这个国家一定是位于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为什么这么说呢?

伊拉克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以沙漠气候为主,环境堪称恶劣,水资源极其匮乏。但是,其地底下蕴含的丰富石油资源让中东各国仅凭借开采石油就富得流油,中东的土豪,更是屡屡震惊世界。

伊拉克自然也不例外,得天独厚的伊拉克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排名第三,仅位居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后,探明储量已超过1400亿桶,占据了全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0%。

而且最妙的是,伊拉克不仅有几乎取之不尽的石油美元,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存在,更使得这个平原不但摆脱了干旱的困扰,还让伊拉克的两河流域成为中东地区最为肥沃的土地。

两河流域

可以说,在阿拉伯世界的诸多土豪之中,伊拉克是唯一一个既不缺钱、也不缺水的国家。也正是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地,让这片土地在数千年前就成孕育了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文明。

既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也有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更坐拥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自然,伊拉克在独立之后就呈现出迅速发展之势,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伊拉克逐步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国家。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当时的伊拉克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在中东世界中都数一数二。两伊战争爆发之前,也就是1979年,伊拉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

而且,得益于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资源,那个时候的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哪怕放到今天,都足以让我们羡慕的流口水。当时,伊拉克全民享受着免费的医疗,所有的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部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当然,与所有的中东国家一样,伊拉克的财富大部分来自于石油。20世纪70年代初,阿拉伯世界各产油国兴起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拉克也不例外,原属于外国公司的石油工业被收归国有,这些原本只有少量租借费的产油国,因此收入暴增。

伊拉克石油资源

另一方面,从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之后,由于阿拉伯各产油国将石油作为武器搞了石油禁运,导致油价暴涨,这也进一步使得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产油国石油收入暴增。

也从此之后,得益于这两项利好,伊拉克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伊拉克普通民众也开始享受石油带来的种种好处。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暴富之后萨达姆的野心膨胀,先后掀起了两伊战争和侵略科威特的战争,倚仗着肥沃的土地和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伊拉克人完全可以享受如沙特人一样的福利待遇,即便是躺着不干活,依然可以衣食无忧。

两伊战争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过高估计自己实力、过多贬低伊朗实力的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遭遇惨重的损失,两伊战争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伊拉克和伊朗超过100万的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之中失去了生命,双方的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更超过了5000亿美元之巨。

可以说,经过两伊战争之后,曾经的中东强国伊拉克元气大伤。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不但锐减,只有战前的1/5,外债也累积到了800亿美元。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曾经富裕的伊拉克变得满目疮痍。

如今的伊拉克

而后,因萨达姆的另一项错误举措武装入侵科威特,则将伊拉克彻底拉入了深渊。从此之后,几乎浮在石油上的伊拉克,不但没有了昔日的福利待遇,甚至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而这仍不算完,2003年,随着美国的入侵,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人连仅存的和平都没有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依然恐怖袭击遍地,人民朝不保夕。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中东战争对世界油价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也被称为是阿以战争,战争发生在公元1948年,参战方主要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等国家,这次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断断续续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表面上看和石油毫无瓜葛,但是其实五次战争都和石油紧密相关,所以中东战争对油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家直接切断了对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石油供给链,导致英法两国国内石油严重供应不足,石油价格更是一升再升。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再次拿起石油武器去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在石油的对外供应方面,阿拉伯逐月减产50%,后来还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这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的压力。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大国趁机推行石油国有化的政策,将西方的石油公司的股份全部划为国有。这一系列的减产、控量、禁运的措施,直接导致油价飞涨,油价的飞涨也是二战后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中东战争中明显可以看出,各国都在依靠石油来控制战争的发展,参战方也都在彼此遏制对方对石油的控制,所以在中东战争中有很多的石油基地被轰炸。这些石油产量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战争期间,油价曾涨到过34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在那个时代算的上是天价。

美国并不缺石油,为何在20年内在中东和中亚打了5场战争?

美国确实并不缺石油,但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刚好中东和中亚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于是美国怎么说都还是想从这两个地区得到点什么的,而且当时的中东地区,也在秘密研制核武器,这也是美国要对其进行打击的一个原因。

美国为了石油而战,也无可厚非,毕竟石油是各国重要战略资源。但通过历史脉络分析,美国并不单单为了石油,因为美国并不缺油。先从海湾战争说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伊朗关系并不好,两伊战争时,美国曾支持过伊拉克与伊朗开战。

海湾战争前,美伊两国还处于“蜜月期”。但萨达姆自认为有美国这样的大国支持,以为占领科威特没问题,但没想到引起世界众怒。而美国当然不想让萨达姆在中东地区做大,否则美国利益就会受损。因此灭灭萨达姆势头是美国初步考虑。

海湾战争后,萨达姆遭受了西方国家的制裁,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小布什上台后,他不希望萨达姆继续存在,因为美国还没有真正立足于中东。于是伊拉克战争应运而生,美国实现进入中东腹地的愿望。

虽然目前看,美国没有实现其最大利益,但只要保持乱局,美国生产的武器就有市场。因此有人说,美国发起的战争,也是“美元战争”。或许还有一个最大的“局”。就让我们看看美国到底布下了多大的一个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