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下跌_印度经济倒退油价
1.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2.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3.印度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4.印度经济的历史
5.石油价格未来会反弹暴涨,还是持续下跌?
第四次石油危机会爆发吗?
一段时间以来,油价一路“高歌猛进”,世界一片惊恐,似乎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来临,中国也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当前油价高企,有一定供求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世界性投机家们的炒作引起的。没有直接有关大产油国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第四次石油危机可能不会到来。只要把油价机制理顺,中国就能平稳地渡过这一困难时刻。当然,从长远来说,我们是应该迅速制定一个长期的能源战略,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了。
供求因素并非油价高企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此次油价高企的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局势、美元贬值、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加速、全球原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不明显以及全球原油库存水平偏低等。其中除原油储量问题以外,其他更多的是短期因素。
与去年比较,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不是更为严重。伊拉克局势比去年要明朗很多;巴以和平进程有了实质性进展,中东局势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因罢工导致的石油停产已经结束,委内瑞拉总统还呼吁启动OPEC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原油价格;沙特国王逝世也是一个短期事件,随着王储登基也将趋于平息。
供求关系与去年比较也并无重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需求比2004年有所减少,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全球日均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中国在去年成为原油第二大进口国,但今年前半年整体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同比从34%下降到14%,7月份更是下降至12%,联系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油进口增长放缓导致整体进口增长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国内成品油价倒挂导致加工炼油环节利润可能呈现负增长也可能导致原油需求增长下降。统计显示,仅俄罗斯新增原油产量就超过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今年印度的需求与去年相比也没有迹象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欧洲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还有所减少。综上所述,供求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因素的影响应该已经逐步吸收,需求拉动价格增长的因素并非此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导原因。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储备水平近期有所上升。国际能源组织统计,OECD组织国家原油和汽油商业库存绝对水平虽然低于5年同期平均数,但是比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有明显上升。在美联储10次升息的强烈信号支持下,加上欧洲经济复苏程度与预期存在距离,今年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态势,所以美元贬值显然也不能成为近期油价冲高的解释。
炒作影响石油定价日益严重
事实上,这一轮石油涨价与世界性的炒作不无重大关系。
当前石油定价机制主要由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原油期货多头炒作者与石油交易商因为利益一致形成某种默契,原油期货价格一定会上涨,这会使多头投机和交易商双双获利。近期许多国际市场分析人士过度发挥一些概念,混淆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推动油价急涨。
一些分析师也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长变化,夸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价格剧烈波动。另外台风、英国伦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经常性事件也成为炒作的概念,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吸引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现在高企的石油价格泡沫成分很大,与热钱在石油市场上兴风作浪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国外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其对市场推波助澜的能量不容忽视。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波动套利赚取绝对利润。套利机会需要市场的波动,有波动才有价差,有价差才有套利的机会,所以“热钱”的模式就是:寻找概念-制造波动-快进快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是通过“概念”、“题材”和“基本面分析”来炒作和影响价格预期走势的。当对冲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时,这种炒作不但制造了波动,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的价格。在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价格不是完全按照通常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价格。除供求关系,“炒作”成为第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对冲基金以及与之配合的专业“炒作”队伍已经成为左右石油期货价格的一方主导力量。
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石油危机
石油价格的高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还不能影响原油全球定价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重大的长期能源战略,同时还要立足近期国内的各项相关改革和措施。
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供油短缺,并不完全是国际油价高企造成的,而是与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倒挂以及定价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油价,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更市场化的手段,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整需求和供给。近期很有必要适当调整国内油价。宏观指标显示,目前是高增长低通胀,适度调整油价不会造成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是油价调整比较合适的时机。价格调整到位以后,能源的短缺、煤电的供求、交通和运输的紧张都会得到缓解,一些受高油价约束而生产过剩的行业可能也会进行相应的整合。
发生供油短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市场短缺和造成市场短缺的参与各方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国家给几个石油公司垄断市场的巨大垄断利润,但没有规定他们同等的责任。国家给有关部门定价的权利,但没有同时给予当定价不合理时,造成供给不足、造成企业与社会巨大损失的责任。所以石油垄断企业要与政府签订保证供应协议,价格调整部门要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供需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在成品油价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让资源税也与国际接轨。增收的资源税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由于石油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近期还要提倡节约型发展方式,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或者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石油使用效率上的差距。
近期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油价的定价体系,争取定价权。没有定价权意味着我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市场剧烈波动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作为石油需求大国,应该注意石油期货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从长期来说我们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在石油资源方面要展开比较艺术的“石油外交”,争取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供给,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国际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海流能、太阳能、植物能源等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
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印度停止进口中国石油,事实上这对印度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比如油价、物价上涨等问题,那么印度出于何种考量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呢?笔者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推测,一是限制从与印度接壤的陆地国家进口的新法规 ,二是政策的延伸,三是疫情原因导致的印度石油需求量减少从而使印度减少了顾虑。
据外媒报道,印度通过了限制从与印度接壤的陆地国家进口的新法规,在于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合作之前,必须得到印度政府的允许。印度接壤许多国家,虽未明确指出,暗地里确为针对中国而做出的强制规定。做出这项规定的原因就在于印度与周边归家局势紧张,印度于是想加强与边境国家贸易的管制。
自从印度疫情恶化以来,印度在国内掀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运动,禁止了数十款中国软件,且限制于中国的各项进出口贸易,更在边境上屡次挑衅,转移国内注意力,而停止进口中国石油,自然是印度措施的延伸。当然,石油代价的,油价大幅上涨就是后果之一,这势必影响印度国内经济。然而,印度并不会为了经济些许动荡就停止动作,这是他们的目前既定国策,失去了中国这个矛盾转移目标,经济不稳便会酿成内部政治风暴。然而,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将石油贸易作为筹码打出呢?
随着疫情发展,印度经济活动遭到拖累,根据印度公布数据显示,19-20财年,印度燃油需求增长仅0.2个百分点,这对于印度这一新兴经济体而言是不正常的,大量炼油厂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另外,有趣的是,中国实际上不对印度出口石油,毕竟大陆本身就是石油进口大国。中国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油田的股权,是全球主要石油贸易商,经常参与印度石油项目的投标,印度停止的实际上是对这些石油贸易商的进口贸易,印度完全可以更换石油贸易商,油价波动只是暂时性的。正因为种种考虑,印度便打出停止对华石油贸易这一筹码,延续策略。
印度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过去几年,印度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受通货膨胀上升、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
中国经济网报道,印度财政部长帕拉尼亚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曾表示,在2008至2009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8%左右,为四年来增速最慢的一年。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预测也显示,今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预计为8.0%,低于去年的8.7%。
分析人士指出,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是印度经济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萨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财年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货膨胀。
CPI升至两位数 通胀成最大挑战
今年以来,印度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自2月份通胀率突破5%的警戒线后一路攀升。截至6月14日的一周,通胀率已经达到11.42%,为14年来的最高。印度政府将本财政年度的通胀目标定在5%,而印度的通胀率实际已连续18周超过这一目标。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印度通胀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印度有75%的原油依靠进口。由于价格控制,这些公司无法将油价的上涨转嫁给消费者。过去两年来,随着原油价格涨了一倍,政府财政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国际油价高涨导致印度石油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内的一些国有企业都面临着7月份没有现金支付进口原油费用的困难局面。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印度政府表示,需要削减使政府财政日益吃紧的燃油补贴。
6月5日,印度政府将燃油价格上调了约11%,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由此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东部西孟加拉邦的情况尤为严重,抗议导致当地学校停课,商铺关门停业,航班和火车班次取消。这次抗议活动几乎席卷了印度全境,西孟加拉邦执政党共产主义党派组织的抗议活动几乎导致该邦完全瘫痪,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也出现了街道空无一人和店铺停业的情况。
2007年国际油价持续上行,今年6月份更突破140美元/每桶大关,这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印度来说,是一大挑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印度油价上涨带来的新一轮物价全面上涨才刚刚开始。由于通胀严重,原材料价格上涨,银行又不断加息,印度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高企的通胀率也造成印度百姓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需求减弱,企业运营陷入困境。印度工商联合会6月29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64%的印度企业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比去年要差。
半年暴跌36.8% 股市雄风不再
在印度经济面临考验的同时,前两年高度繁荣的印度股市也雄风不再。6月30日,印度主要股票指数BSE Sensex指数收于13396.47点,较上一交易日轻微下跌,但较今年初的高点下挫了36.8%。而在过去7年里,印度股市刚刚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BSE Sensex指数过去五年平均年涨幅为43%。该轮牛市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当时BSE Sensex触底2600点后开始回升,从此走上牛市征途,一涨就是六年多,2008年初更是创下21207点的历史新高,最大升幅达7.16倍。
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印度股市虽在年初有所表现,但最终转入跌市,最大跌幅超过了三成,5月还曾两度出现大盘跌停的事件。5月17日和22日,由于跌幅过大,印度股市均在盘中停盘,尤其是22日,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大盘开盘仅几分钟便下跌10%,触发了停板机制而暂时停止交易。最近几周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在印度股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这还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
央行双管齐下遏制通胀 卢比连创新低
为遏制通胀,印度央行奏响了从紧进行曲,频频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继6月11日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后,6月24日再次升息50个基点至8.5%,同时还大幅上调现金准备金率至8.75%。印度央行表示,如果通胀继续恶化下去,央行将进一步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保证货币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印度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当前关头,货币政策的当务之急就是避免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并严格控制通胀预期。”
就在印度央行宣布加息前两日,即6月22日,印度卢比创下14个月来新低至42.97卢比兑1美元。今年以来卢比兑美元累计贬值达8.3%。印度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也拖累了卢比,其经常性项目赤字从07年开始便日益恶化,今年一季度更出现了204.86亿元逆差,较去年同期飙升近一倍。分析人士称,印度央行最新的紧缩货币政策难以阻挡印度卢比兑美元的下跌步伐,鉴于该国经常性项目赤字扩大以及股市下挫,未来数月内印度卢比实际上还可能加速下跌。
印度金砖的光泽渐渐褪去
过去三年里,得益于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企业盈利快速增加、全球经济处于景气周期等,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8.8%,与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一道被并称“金砖四国”。
从2004年开始,印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GDP实际增长率高达8.8%。2007-2008年财政年度(从4月1日起到第二年3月31日),印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8.7%,虽然比上一个财政年度9.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在高热的经济“炙烤”下,这块“金砖”从2006年底开始出现过热迹象。印度通胀率自从1995年5月攀升至11%的高点以后,逐年下滑,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适度范围,不过从2007年开始,印度国内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到今年上半年,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光泽已经渐渐褪去。
前景仍被看好
受高通胀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影响,今年印度的高经济增长将难以维持。为此,许多国际机构最近纷纷下调对印度经济增长的预期。6月25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氏将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9%下调到7.6%。6月27日,另一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今年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8.6%调低至7.8%。
尽管如此,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的依然大有人在。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尽管今年印度的经济形势比过去几年都要严峻,但由于印度国内市场庞大,目前印度经济只是增速有所放慢而已,其整体增长势头依然比较稳固。随着印度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产生效果,印度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亚洲开发银行也预计,明年印度经济增速将有所加快,有望达到8.5%。
印度经济的历史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 *** 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
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
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
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 *** 教徒经营。
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
同时,殖民 *** 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
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
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
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
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
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 *** 高财政赤字,经常帐恶化。
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 *** 濒临破产边缘。
印度 *** 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
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
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
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
2007年修正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
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个注意事项:1.提高 *** 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石油价格未来会反弹暴涨,还是持续下跌?
未来石油价格肯定会反弹,但暴涨的可能性不大。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石油需求量大跌30%以上,油价自然会下跌。再加上,此前沙特、俄罗斯坚持不减产,又给油价重击。目前,油价已经在20美元/桶的区间上下徘徊。趣评之所以会认为油价必然反弹,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美国会极力保住页岩油产业,必然要抬升油价;第二,俄罗斯与欧佩克已经达成了减产协议;第三,新冠肺炎疫情过后,石油需求会反弹;第四,石油价格一直都是波动性的,有涨有跌。
第一,美国会极力保证页岩油产业。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低于35美元/桶,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就要赔钱。页岩油开采成本比较高,约在35美元/桶-45美元/桶之间。美国传统能源行业是川普最重要的金主之一,川普为何要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就是为了这些传统能源行业的利益。所以,油价下跌以后,川普才不断呼吁沙特与俄罗斯。为了能够连任,为了继续争取能源产业的支持,川普也必然会出手提升油价。
第二,俄罗斯与欧佩克已经达成了减产协议。2016年,俄罗斯与欧佩克达成了减产协议。等到了2020年2月,俄罗斯拒绝继续减产,决定增加产量,也是导致油价下跌的重要原因。在俄罗斯拒绝减产以外,沙特也声明要提升石油产量。
现如今,俄罗斯与沙特达成了减产协议,两国每天减产110万桶原油。在两国宣布减产以后,国际油价有所反弹。未来,并不排除俄罗斯与沙特会继续减产,以保证原油价格反弹。毕竟,国际油价下跌,对于俄罗斯与沙特都非常不利。
第三,国际石油需求会有所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石油需求暴跌, 这是油价下跌的最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在3月6日-4月7日这一个月之内,石油需求由2180桶/天下跌到了1410桶/天。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减缓,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会增加,国际油价自然也会回升。现如今,20美元/桶区间徘徊,确实属于不正常的低价。
第四,石油价格具有波动性。国际原油价格本来就是波动的,20美元/桶-40美元/桶根本就不是常态。在2010年之前,国际油价还曾经超过100美元/桶。趣评认为,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结束,油价就会恢复到40美元/桶-50美元/桶的区间。
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品,又关系到美元的霸权地位,价格既不会长期维持高位区间,又不会长期维持地位区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