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后就不用石油了吗_碳中和以后汽油价格会涨吗
1.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2.碳中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3.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4.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碳中和就代表灭绝内燃机吗
碳中和不是就代表灭绝内燃机。
内燃机的热效率相比于发明之初,已得到了大幅提高,汽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40%以上,柴油机最高有效热效率可达到50%以上;但根据美国汽车研究理事会(USCAR)报告,活塞式内燃机结构最大有效热效率可以实现60%。若对内燃机进行根本性改造,极限有效热效率可实现85%。可以看出内燃机热效率提高还有巨大的空间。
碳中和为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就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合理方式处理多少二氧化碳。
政策背景
2021年2月02日,《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碳中和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法律分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各国都推出了相应的碳中和政策,2020年9月22日我国也表示将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哪些行业受到影响,碳排放量靠前的行业主要包括水泥、化工、有色、玻璃等,目前各自减排方案不尽相同,对各行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主要有:
(1)有色行业
碳排放来源:有色行业中的一些高能耗产业如电解铝冶炼等,其耗电量约占国内全社会用电量6.57%,碳排放严重,仅次于黑色冶炼及压延行业。
减排方案:在碳中和对于能耗总量控制背景下,行业产能管控理当趋严。随着对新能源发电和电动车的发展,锂钴镍铜这些新能源领域使用量大的金属将迎来机会,未来需求均有较大的拉动。
(2)水泥行业
碳排放来源: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13%,主要是来自碳酸钙分解和燃煤。
减排方案:前者不具备减碳空间;后者可以通过煤改气来完成,但是成本将翻倍。当前通过替代原燃料、添加矿化剂降低烧成温度等进行技术性碱碳但是效果有限。
未来水泥工业可以尝试碳交易行为,即根据环保排放控制水平,允许排放控制较好企业从市场交易排放指标,进而优化整体排放结构。
(3)玻璃行业
碳排放来源:平板玻璃的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主要集中在燃料排放这一环节(60-65%),因为使用的主流燃料中重油、石油焦、煤气和煤焦油都会产生了较大量CO2。
减排方案: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相比传统重油大约可降碳 10%-20%,煤改气或是降碳的有效方案。根据长江证券测算,使用煤改气,产线的改造成本在500万元左右,同时使用天然气的吨成本也将提升10%,中长期来看需要政策和补贴来驱动企业进行改造。
(4)环保
碳排放来源:由于填埋垃圾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作用是二氧化碳的22倍,对此的解决方案是机械能垃圾焚烧。
减排方案:虽然燃烧过程也会产生CO2,但相比甲烷,以及焚烧生物质也能替代化石燃料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根据测算,1吨焚烧垃圾可实现碳减排1.22吨,同时带来碳增0.55吨,净碳减排0.67吨。
(5)化工
碳排放来源:2019 年我国原油加工约7亿吨,其中汽柴油消费2.7亿吨,煤油燃料油消费0.7亿吨,其他(化工品、沥青等)3.6亿吨,这些消费最终都成为碳排放。碳中和要想达成必须减少石油的消费。
减排方案:首先塑料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等资源品,为了减少石油的使用和塑料降解产生CO2,不涉及化工能源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未来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限塑令等政策的推动,我国市场规模2018年已达到4.2万吨,CAGR达到12.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95汽油价格上涨,会刺激你买新能源车吗?
95汽油价格上涨,我认为会刺激我买新能源车。
我国 2020 年正式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起要制定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95汽油价格的上涨是在刺激我们买新能源车。
当然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其利弊。
新能源车
优势:
从政策上来说,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不仅在购车方面有国家和地方双补贴、免缴购置税等利好政策,而且在出行上部分城市也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免受限号的政策。可以说买新能源车不仅花钱少,而且出行更舒畅。
从环保方面来说,新能源汽车改变了汽车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机会缓解石油危机,同时也将改变社会的能源结构。也即是,当火电占比减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普及和推广开来后,新能源汽车有机会做到真正环保。
在用车成本方面,新能源以纯电动汽车为例,普通的 40 kWh 电池能够续航 300 公里,以充电桩 2 元/度的计价方式来算,每公里电费不到 3 毛,当然如果选择家用充电或者更便宜的充电桩,这一价格会更少;而传统燃油车方面,以百公里油耗为 7 升计算,每公里油费需要 5 毛左右,这方面新能源汽车更具优势。
从驾驶方面来看,包含纯电动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能上表现良好,百公里加速普遍优于燃油车,同时用电模式下汽车静谧性、舒适性也更优。
( 摘自:太平洋汽车网 )
弊端:
第一:续航问题,新能源车的续航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在意料之中,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续航会越来越低,而这其中一切的问题来源都归结于汽车电池。电池性能受温度影响极大,冬天新能源汽车续航明显降低。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汽车动力电池,不管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都是属于锂电池这一大的家族。对于锂电池来说,低温都会影响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活性、电池的内阻,以及电池的充放电电压。简单来说的话,温度越低,电池容量就越低,汽车续航就越短。
第二:电池更换问题。普通电动自行车更换一次电池要几百块,况且大部分还是铅酸电池;而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可能更换一次电池则需要几万块。高昂的费用会让我们望而却步。
第三,维修费用极高。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在发生故障之后,维修费用都出奇的高,因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不一样,涉及到高压电力部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维修难度,很多专业汽修店都不敢直接维修新能源汽车,以免发生意外。如果维修过程中一旦发生短路,出现电池自燃的概率极大。
第四,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废旧电池处理不好可能会污染土地,水源。
( 摘自:飞车新视界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相比会在用车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上有一些降低。
然而中国虽然还未明确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规划表》,但可以确定禁售燃油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政府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