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食用油价格走势

2.住在海岛上的居民,如果没有路上的蔬菜供应,都吃什么食物?还有他们日常怎么生活?

3.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4.色拉油吃了对人体好吗?

5.水果涨价影响有多大?

当前食用油价格走势

5月份食用油价格监测情况_5月份食用油价格监测情况汇报

进入第四季度,在通胀预期增强、多元主体抢购、农户惜售心理强烈等一系列因素作用影响下,市场各类粮油价格涨势汹汹,而后在国家政策密集出台的调控下,市场看多氛围减弱,至十一月下旬,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各粮油品种价格趋于平稳,走势略有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大 豆:本旬市场大豆价格走势平稳,目前市场批发价为4640-4940元/吨,较中旬持平。 食用油:在国家不断加大抛储力度及油脂期货下跌的作用下,各油厂挺价意愿减弱,前期走势坚挺的食用油价格略有下滑,目前散装菜油批发价为10000-10200元/吨,散装色拉油为10000-10200元/吨,均较本月中旬下跌150元/吨。深度报道食用油市场基本面状况将支持食用没价格后市进一步走强  一、新年度全球大豆播种面积减少支撑豆油价格  虽然目前油脂油料市场尚未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从比价关系来看,油脂油料相对于棉花、玉米、白糖等农产品价格仍然处于价值洼地。从比价关系来看,当前美国大豆与玉米期货连续合约的比价约为2.3,低于近几年来的平均水平2.7;美国大豆与棉花期货连续合约的比价约为10.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是14.4.大豆在与玉米、棉花的比价关系上已处于完全的劣势,在来年的种植面积争夺中将会处于下风。这一点在新年度巴西棉花与大豆耕种选择中已有所反应,巴西农户将部分以前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成了棉花。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预计2010年巴西棉花播种面积较去年增加多达37%,产量将超过 2006/2007年创下的160万吨的纪录。由于棉花与玉米价格涨幅远高于大豆价格涨幅,从种植效应来看,全球大豆播种面积会受到玉米和棉花面积扩张的影响。2010/2011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将无法满足下一年度的强劲需求,这势必导致豆油价格上涨。  二、2010/2011年度中国油菜籽种植面积减少支撑菜籽油价格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今年农民种植油菜籽积极性总体不高,菜籽种植总面积可能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油菜籽收益低于其他作物,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长江流域油菜籽种植平均收益为100.6元/亩,较2009年提高35.2元/亩。而长江流域小麦平均收益为158.1元/亩,比油菜籽收益高57.5元/亩,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高于油菜籽。除此之外,油菜籽机械化作业难以大面积推广,近两年持续上升的人力成本也对油菜种植形成不利影响。油菜籽种植面积减少将对菜籽油价格构成支撑。  三、东南亚棕榈油增产速度放缓支撑棕榈油价格  棕榈油是大豆油的主要替代品,在过去的10多年,东南亚国家棕榈油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对缓解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年东南亚国家棕榈油产量转折性地出现增长放缓的现象,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2009年所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将持续到2011年,明年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量不会有大幅的改善。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未来气候的多变性将导致东南亚地区油产量不能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棕榈油价格将产生支撑。  四、需求刚性增长,油脂市场供需格局转变  USDA报告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植物油总供给为15675万吨,较上年度增长3.3%,而2010/2011年度全球植物油总需求为14461万吨,较上年度增长4.9%,需求增速快于供给的增速,这直接导致植物油的库存消费比走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的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我国植物油总供给为3006万吨,较上年度增长5.9%,而植物油总需求为2750万吨,较上年度增长7.7%.不管是全球还是我国,2010/2011年度对植物油的需求增长速度都快于供给的增长速度,油脂市场的供需格局将出现转换。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不利于三大植物油在新年度的生产,而植物油的刚性需求却不会改变,因此,食用油价格新一轮上涨行情即将展开。</p>

住在海岛上的居民,如果没有路上的蔬菜供应,都吃什么食物?还有他们日常怎么生活?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食品营养与健康 摘要: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健康对我们来说实在的太重要了,面对现在社会的各种食物,已不是以前那种粗茶淡饭的生活了,各种多样化的食物不断涌现,而人们也出现各种困惑,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不断出现,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为为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这些前提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营养,而什么状态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键字:营养 健康 习惯 在学校里,每次去食堂吃饭,以前我都是跟着感觉走,有时候也挑食,总结一下,发现几个月来我吃的不过就单调的几种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没吃过。上了营养课后,我就开始平衡自己的食物了。想均衡一下各方面的营养。也开始每天吃个鸡蛋,多吃点素菜和水果,尽量多元化。 要明白食品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而任何财富却难于换取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 地位与权势。 据 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 年的定义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who 制订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乐观积极,承担责任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肉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 其次我们应明白营养是什么。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营养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已为众所习用,但对它的确切定义却未必准确了解。“营”在汉字里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或养身,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应当是“谋求养生”的意思。确切地说,应当是“用食物或食物中的有益成分谋求养生”。“营养”一词确切而比较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研究人体以及其他生物的营养问题的学问被称为营养学。 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营养学上称为“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共5 大类,其中营养素不能在体内合成,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营养素”。其中包括 9 种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2 种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碳水化合物;7 种常量元素:钾、钠、钙、镁、硫、磷、氯;8 种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铬、钼、钴; 14 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泛酸、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生物素;加上水等,共计 40 余种。其中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的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小,称为 “微量营养素”;矿物质中有 7 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叫做“常量元素”,有 8 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少,称“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在体内有三方面功用:一是供给生活、劳动和组织细胞功能所需的能量;二是提供人体的“建筑材料”,用以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三是提供调节物质,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营养素有这三方面的作用,可见营养素是健康之本,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需要能量,如物质代谢的合成和分解反应、心脏跳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而这些能量来源于食物。已知,生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其中,植物借助叶绿素的功能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还可以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脂类、蛋白质。而动物在食用植物时,实际上是从植物中间接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人类则是通过摄取动、植物性食物获得所需的能量。动、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可分为五大类: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如果加上水,则为六大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经体内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代谢可释放能量。三者统称为“产能营养素”或能源物质。 正当我们吃的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发达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在俄罗斯、东欧,主妇们热衷于黑面包;在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这与我国 "粗茶淡饭保平安"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饮食习惯和观念上的逆向变化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提醒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对待热度日高的饮食"西化"误区,不能再沿着错误的道路盲目走下去了。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注意均衡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坚持均衡营养的原则,做到科学配餐,就是根据食物的形状、结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进行合理选料,合理搭配。首先是配餐的质量,配餐的色、香、味、形;其次是配餐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使每一份菜和每一餐菜的各个不同菜肴间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并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这种配餐方法就可以称为科学配餐。科学配餐的原则有三点: (1)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 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陆地仙经》中曾有一诗:"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的怪圈,常常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学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有许多人不按这个比例安排一日三餐,而是采用 2:4:4,甚至1:4:5 的分配比例,造成晚餐吃得过饱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 (2)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3)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主要是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要做到杂粮与精粮的平衡;干、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由于烹调原料的品种和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只有通过科学搭配,才能使每一种菜所含的营养素更为全面、合理。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鱼类;素菜上要照顾到根、茎、叶、花和果类蔬菜都要有,还要配有豆类、菌类和藻类。总之,食物不要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 在膳食酸碱平衡方面,主食和副食平衡十分重要。纵观我国中医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文献,自古以来评论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三个字来描述身体健康。"精"字的一半是米、另一半是青--绿色的食物蔬菜;繁体的"气"字里有米;"神"字的右边是在田地里种庄稼。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所以"精、气、神"三个字告诉我们不能不吃米,即不能不吃植物性食物。中华民族的祖先素有"世间万物米为珍"之语,可见我们的先人从生活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 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即热能大部分取自碳水化合物,也意味着谷类、各类主食--米饭、馒头、麦片是膳食中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植物性食物也提供了部分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另外,为满足对膳食纤维的需要,应适量选择粗粮。如荞麦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而且含苦味物质芦丁,对增强血管功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相当有效。当前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这是十分错误的。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吃了过多的鸡、鸭、鱼、肉以后,会感到发腻,这就是"轻度酸中毒"的表现。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是碱性食物;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属于酸性食物。餐饮中应掌握酸碱平衡,两者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如终日饱食膏粱厚味,酸碱失衡,将严重影响健康。难怪古人诗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膳食的酸碱平衡早已引起关注,大凡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都是酸性食物,多食会使血液从弱碱性转为酸性,令人倦怠乏力,重则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营养学家提醒大家要注意吃一些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平衡。因此菜肴的荤素搭配不能忽视。 当然在我们进食时,也要注意有良好的就餐习惯 食宜暖,少吃凉的食物 膳食的冷热平衡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民间也强调“饥时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在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水、热粥的习惯。故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谷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 《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 “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保证身体健美除上面外,还要有均衡的营养。然而,许多人在健美饮食的安排和选择上往往走进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反面: 1.吃荤油易发胖,吃素油苗条。其实,无论荤油素油,人体吸收后每克均产生9 千卡左右的热量,没有多大差别。由于素油吸收率高,若消耗不了,多食反而容易使人发胖。吃瘦肉可长肌肉。许多人认为多吃瘦肉会长肌肉。其实未必如此,因为肌肉主要靠体育锻炼获得。 2.有人认为,肉、蛋等高蛋白食物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现在的健美运动员流行的食谱是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粮食、豆类、水果,认为这才是肌肉最好的能量来源。想要体形健美的女性,每日摄取蛋白质80-90 克,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合理的锻炼就能达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到目的,不必过多的吃肉[3]。记得多的吃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以防止因蛋白质摄取过多而造成酸血症。 3.多吃蛋白质不会长脂肪。每克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氧化后均产生4.1 千卡的热量。无论蛋白质还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所产生的热量身体消耗不了,都会变成中性脂肪贮存与皮下,使人发胖。 4.用热油锅炒菜。过热的油锅中,容易产生一种硬脂化合物,人若常吃过热油锅炒出来的菜,易患低酸性胃炎和胃溃疡,如不及时治疗,还可以诱发胃癌。 5.用生水冷却蛋。将煮熟的蛋浸在冷水中,蛋壳随好剥,但病菌却仍有机可乘。如果要让蛋壳好剥,只需在煮蛋的时水中加如少量食盐。 6.饭后马上吃水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单糖类物质,若被饭菜堵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导致胃部不适。所以,吃水果宜在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 7.多添佐料调味。胡椒、桂皮、五香等天然调味品具有一定的诱发性和毒性,多食用会给人带来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还会诱发高血压,胃肠炎等多种病变,甚至导致人体细胞畸变,形成癌症。 女性在一生中如果能根据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变化,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就能起到护肤美容的作用。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13~23 岁。此阶段的女性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要使皮肤光洁、红润且富有弹性,就必须保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的食品。如白菜、韭菜、豆芽菜汤、瘦肉等,尤其是豆类食物,既能满足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又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要少吃盐,多喝白开水。 25~30 岁。此阶段为女性发育成熟的鼎盛时期,且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致使面部表情过度松弛,逐渐使额及眼下出现皱纹,皮下的皮脂腺分泌也逐渐减少,皮肤光泽感减弱,粗糙感增强。这一阶段,除了每天坚持吃淡食和多饮水的良好习惯外,要特别多吃富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b 族的食品,如荠菜、黄瓜等蔬菜水果,以及豌豆、木耳、牛奶等。 30~40 岁。此阶段的女性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易干燥,一般女性在眼尾开始出现鱼尾纹,下巴肌肉开始松弛,笑纹更明显,要坚持多喝水,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必须喝一杯凉开水;除坚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外,要特别补充富含胶原蛋白的动物蛋白质,如猪蹄、肉皮、鲜鱼、瘦肉等,使皮肤显得丰满、充实而有水分;还可以使皮肤增强弹性和韧性,变的滋润娇嫩。 40~45 岁。此阶段的女性眼部易出现黑晕,皮肤干燥而缺少光泽。饮食上应多吃能促进胆固醇排泄、补气养血、延缓面部肌肉衰老的食品,如鲜玉米、红薯、蘑菇、柠檬、核桃和富含维生素e 的卷心菜、菜心、花生油等。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在沈阳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而至5月下旬,成品油价格已在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30%。与此相关联,国内不少地方出租车价格也水涨船高: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

而菜价涨跌互现,尖椒、青椒、云豆等少数品种价格高于去年,白菜、土豆、韭菜、胡萝卜等价格低于去年,蔬菜的整体价格水平低于去年,供应总量与去年持平,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2.日常用品类:

商品的涨价像传接力棒一样,纸巾、毛巾类商品也偷偷跟着涨价。

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据介绍,纸巾涨价与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受到去年旱灾、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林木减产,直接导致木浆涨价;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加重了纸巾生产企业的造纸成本压力。

3.汽油:

目前沈阳汽油价格为:90#汽油4.35元/升,93#汽油4.65元/升,97#汽油5.1元/升。

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 。换句话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而制定的价格。世界范围内汽油价格的上涨也影响到沈阳汽油的价格。

4.房价:

沈阳原来城市人口中下岗人员比较多,收入比较低,所以沈阳的房价调控一直很严,做的不错,经济发展不错,而且最近十多年来,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建设,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提升GDP,还有个原因就是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集散中心,大量再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员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比照小城市的吃拿卡要现象也少些,所以房价照同等规模大城市相比并不高,但仍旧年年呈现走高的趋势。 总之,全国城镇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但不同的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10%的高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其比重分别为33.4%和2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和8.5百分点;而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食品的消费比重分别达43.5%和46.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7和10.5个百分点。因此,从数据可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 从价格下跌的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比重看,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比重37.4%,而10%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8.4%和44.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和7.5个百分点。从低收入群体看,10%的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0.9%和2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和9.6个百分点。 因此,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在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由于消费比重低,相对而言,价格下跌的实惠则得到较少。

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中,小轿车在降价,电脑、手机在降价,平板电视在降价。电信资费也在降,药价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总体归结为:消费需求弹性越小的涨得越多,弹性越大跌得越多;资源性、基础性产品涨的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篮子涨的多,高档消费产品降的多。 (二) 具体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影响了农民人均多支出186元。这些都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心理。人民手中钱越来越不值钱,纸币贬值,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人民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消费心理,商家难攻消费者荷包,消费市场不活跃 。

但涨价幅度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对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与影响。因此,从价格的涨跌和居民消费比重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城镇的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来说,其实也不轻松。(三) 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文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题实际上是我做调查前做的一些总结。供需失衡、成本拉动、国内投资过热、国际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归根结底,都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造成的。

其次流动性过剩,再次是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滞后反应。

(四)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目前,让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近期的物价快速上涨,已经形成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较大压力和紧张心理,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遏制物价,使上涨来得缓慢一些,做好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有三个应对之方,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是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发展对当前经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股市的稳定向上发展,可以吸纳大量过剩流动性,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好处。如果当前股市出现暴跌甚至发生股灾,那么,对当前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吸纳的大量流动性必然会一方面流向储蓄、其他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将会流向房地产以及其他商品上面,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以及物价继续走高。因此,要建设好股市,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蓄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

色拉油吃了对人体好吗?

色拉油俗称凉拌油,是将毛油经过精炼加工而成的精制食用油,可用于生吃,因特别适合用于西餐“色拉”凉拌菜而得名。

色拉油呈淡**,澄清、透明、无气味、口感好,用于烹调时不起沫、烟少,在0℃条下冷藏55小时仍能保持澄清、透明(花生色拉油除外),除作烹调、煎炸用油外主要用于冷餐凉拌油,还可以作为人造奶油、起酥油、蛋黄酱及各种调味油的原料油。色拉油一般选用优质油料先加工成毛油,再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脱酯等工序成为成品。色拉油的包装容器应专用、清洁、干燥和密封,符合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不得掺有其它食用油和非食用油、矿物油等。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色拉油有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葵花籽色拉油和米糠色拉油等

2000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为抢占迅速膨胀中的小包装油市场份额,层出不穷的食用油品牌在市场上展开捉对厮杀。新资本的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个行业的最后平静,在一派喧嚣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大战以及不断开级的价格比拼开始露出市场竞争原始而残酷的一面。很显然,古老行业的藩篱始终敌不过市场新理念的车轮,当价格战不再是市场的唯一,广告战也开始让食用油的大小领袖们感受到挥金撒银的痛苦和欢乐,概念战的介入才开始让企业们认识了另类营销的威力。

“革命”的疑问?

任何一个行业,做为挑战者的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就是颠覆原有格局的捷径。于是,“革命”者总是层出不穷。

事实上,中国食用油行业早就存在着概念之争,比如动物油和植物油,比如花生油和大豆油……,只是这种争论更多地存在于动物油和植物油区别的层面上。在很多人看来,植物油之间的区别并不大,几乎所有的小包装油企业都处于同一样植物油阵营,他们的共同对手是中国人千百年形成的以食用动物油为主的饮食习惯。但市场利益终于使这个原先的共同阵营产生分化,于是一切开始“裂变”。

事情开始于鲁花的“食用油革命”。

1998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鲁花花生油引发中国食用革命”这一概念迅速传播,独特的广告宣传策略几乎使鲁花一夜窜红,不长时间,鲁花一举跃上全国十大食用油明星阵营。

鲁花打出的概念牌无异于在这个行业释放了一颗“花生油卫星”,正是这颗卫星照亮了鲁花的前程。在靠资本说话的食用油行业,与动辄数以十亿计的粮油大锷相比,鲁花的实力并不突出,鲁花的战功源于通过广告打出两张成功的“概念牌”:一是宣称“食用油革命”,二是首创“特香”概念。

广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国家标准的花生油只有三种级别,分为二级油、一级油(GD1434)和浓香(GD8615)三种。国内外吃花生油都有多年的历史,我国对于花生油的生产和检验有着完善的执行标准。由于花生油容易霉变,因此黄曲霉是花生油的最大问题,一般来说,国家标准中一级花生油允许含毒小于5ppb的含量。鲁花的“革命”自称“弥补了中国食用油缺憾”,但“革命”后的质疑也接着而来,如果不能提供真正的革命性突破的“答案”,那么我们以前吃的花生油是否都不叫花生油?企业宣传“特香”无可非议,但“浓香”才是花生油的最高级别,全国有数十家企业生产花生油,最早和最大的企业都不是鲁花,鳍花以自己的一级花生油创造了“特香”的概念,使得企业的宣传产生效果,“特香”概念使它比“浓香”香更受欢迎,显然是打了“特香油好过浓香油”概念的擦边球所致。

已有媒体报道,杂牌企业为了争夺花生油食市场,不惜采取加入香精的做法,这也是“概念战”后面的一点支节。

卖花生油还是卖保健品?

鲁花概念战的成功,使得它在全国的部分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近两年知名度不断提高,尽管在山东本土销售并不理想,但“墙里开花墙外香”显示了成功的一面。据鲁花广州分公司负责人介绍,2000年该公司产销量达到5万吨,2001年这个数字对比去年翻一番。

但同时许多专家已经敏感地意识到,食用油行业的“火药味”明显浓了起来。概念之后的利益之争将使“争锋”更加激烈。

仍然是鲁花!以3000多万的广告额成为中央电视台此行业的“标王”企业。大有“秦池”之势,“孔府”之风。据AC尼尔森广告监测报告显示,自1998年开始,鲁花单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入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随着广告的传播,鲁花的另一宣传策略浮出水面。在鲁花的平面广告战,鲁花除了大打“革命”牌外,中一张“保健”牌也已打出。在广告中,鲁花将一篇香港某报的宣传报道一再推出,文中说“鲁花花生油是食用油的革命……含大量的‘锌’……即是油又是营养保健品”。通过广告很多消费者已经认同了鲁花的产品。

鲁花明显地对同行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厂商在感到市场压力的同时又感到愤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鲁花似乎要仿效饮用水行业的“××山泉”他认为,宣传谁都会做,但不应该过火。宣传中不要动不动就是自己产品如何“神奇”,最好的油也不是花生油。鲁花则认为,鲁花绝对是高品质高档次的好油,是特殊工艺的技术突破。但将花生油当保健品宣传是否符合广告法规,则是鲁花需要回答的。鲁花宣称的营养保健功能如果属实,那么花生油岂不成为保健品?如果不是,有没有虚假广告的嫌疑?

一切只是序幕

概念之争使得食用油变得错综复杂。消费者到底该吃什么油呢?广东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同志认为,油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热量和油容性维生素。在美国大豆油、粟米油最受欢迎。在我国,由于植物油消费的区域性较强,往往是产什么吃什么。同时中国菜对于色香味要求较高,因此食用油消费不太统一。“吃油最关键的还是安全!”这个专家指出。

与前段时间饮用水行业反复无常的“概念之争”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老百姓毕竟多了信息的知情权和选择的权利。对于食用油行业来说,也许鲁花的出现只是争论的开始,一切只是序幕,这个行业还会上演更为激烈的概念战。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我们期待这个行业更加成熟,更加精彩

水果涨价影响有多大?

1、吃不起的水果 今年以来,我国富士苹果价格迅猛上涨。

犹记得前几个月,“车厘子自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如今,“苹果自由”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据农业农村部统计,5月17日富士苹果批发价格为10.35元/公斤,与三月中旬的7.93元/公斤相比,短短两个月价格已经增长约30%。事实上,今年以来富士苹果的价格涨幅已经达到39%,相比于去年同期涨幅更是超过60%。

实际上,苹果涨价不是个别情况。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今年大部分水果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

具体来说,哈密瓜、香梨和西瓜今年的涨幅都比较明显。今年以来哈密瓜的涨幅最为惊人,高达124.6%,而香梨和西瓜的涨幅也分别达到37.8%和30.0%。最近4周,除了苹果价格以外,哈密瓜和香梨价格也均出现了跳升。截止5月17日,哈密瓜的批发平均价格为8.94元/公斤,相比于上个月增长近46%,而香梨目前的批发平均价格为12.10元/公斤,近一月涨幅也超过20%。

水果价格上涨也推动鲜果CPI同比上升。

正是由于水果价格整体出现了上涨,2019年4月鲜果CPI同比大幅上升至11.9%,相比于3月上升了4.2个百分点,与今年1月的5.9%相比也高出6个百分点。考虑到水果价格分项在CPI中的权重大约为1.8%,4月水果CPI分项拉动CPI上升0.22个百分点。

除了现货价格,期货市场上苹果和红枣的价格也节节攀升。

受到现货价格上涨的带动,今年以来苹果期货价格也表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5月20日苹果期货结算价格为14464元/吨,相比于年初累计增长28.6%。特别是5月以来,苹果期货价格更是出现了加速上涨的情况,20天累计上涨16.2%。而红枣期货是在4月30日首次上市,目前红枣期货结算价格为9775元/吨,相比于首次交易的8830元/吨,增长了10.7%。

为什么近期水果价出现了明显上涨?未来水果价格又会如何影响通胀?下面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2、水果为何涨价

首先,水果价格上涨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传统的水果大量上市季节是夏季和秋季,而5月正好是水果供应青黄不接的时候,目前销售的水果大部分属于去年秋季水果的存货,而新一批的水果还未大量上市。同时5月气温转暖以后,人们对水果的需求也开始增加。一方面是供给不断减少,一方面是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历史上5月份常会出现水果价格的上涨。

但是今年涨价幅度过高,已经远超季节性,存在其他涨价因素。虽然5月份往往都会面临水果涨价的情况,但是今年5月以来,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平均批发价已经上涨14.7%,远远超出了历史同期水平。也就是说,今年水果涨价存在其他超季节性因素。

消费更趋健康,水果销量持续增长。商品价格取决于供需,水果也不例外。需求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品的消费结构也更趋健康,主要表现为增加禽类、水果、蛋类和水产品消费,而减少粮食和食用油消费。2013年-2017年间,全国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累计上涨超过23%,远高于食品消费平均涨幅。

水果需求持续上升支撑了水果价格,但不是近期涨价的主因。尽管我国居民对水果的消费持续增加,但是水果消费量与消费习惯和人口数量相关,短期内这些因素都不会发生大幅改变,因此水果消费的稳步上涨对水果价格形成了支撑,但需求端并不是本轮水果短期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既然需求端相对稳定,今年水果涨价更多的是因为供给出现短期大幅下降,而供给的下降与去年天气状况密不可分。

以苹果为例,我国苹果的主产地在陕西、山东和山西等地。2017年我国陕西、山东和山西的苹果产量分别达到1092万吨、939万吨和44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6%、23%和11%。而去年这些地区的春天天气状况不佳,低温时间持续较长,同时在苹果开花时期还伴有大风导致大量花朵未受粉就掉落。恶劣的天气使得苹果主产地陕西、山东和甘肃等地去年秋季苹果产量出现明显下降。

去年苹果产量大幅下降导致今年库存出现明显回落。

目前苹果主要产地的库存相比于历史同期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其中4月25日陕西地区的苹果库容比已经下降至8%,远低于2018年同期水平的23.5%;4月25日山东地区的苹果库容比为24.1%,相比于去年同期也下降了3.7个百分点。

而苹果特有的销售模式决定了库存是春季的潜在供给。

尽管我国一年四季都能够买到苹果,但是苹果主要是在8-9月前后成熟,因此苹果销售实际上分为下树后直接销售和入库后来年销售两个模式。未入库的苹果在苹果成熟的当年就会销售完毕,而第二年春季销售的都是库存苹果,所以现在库存苹果实际上就决定了当前的苹果供给。因此,由于去年的恶劣天气导致苹果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导致今年可供销售的库存苹果规模下降,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苹果价格的上涨也就不难理解。

除了苹果以外,去年倒春寒也影响到了其他水果的产量。

前面已经提到,除了苹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以外,今年以来香梨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特别是近四周累计涨幅达到20%。石家庄和新疆库尔勒都是我国梨的主要产地。去年春季梨花开花时期,石家庄和新疆库尔勒均遭遇了寒流,18年4月最低气温分别跌至3℃和0℃。气温降低严重影响了梨树开花结果,导致去年香梨产量出现明显下降并影响到今年的供给。

因此,除了天气恶劣导致供给减少以外,我国进口水果供给也出现下降,但是影响相对有限。

3、涨价如何影响通胀

5月20日,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已经上涨到7.78元/公斤,创下2014年6月以来的最高值,但是站在当前的时点,我们认为水果价格未来进一步涨价空间不大,并且有可能在5月底或者6月逐步回落。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近期水果的涨价主要在于供给小于需求,而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恶劣的天气导致产量下降并影响今年水果供给。考虑到水果生长的周期性,6月以后会有大量新鲜水果上市,包括西瓜、葡萄、桃子、芒果等等。由于水果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这些水果的大量供给将压低其他水果因为短期供需失衡而提升的价格。当然,部分水果也有可能因为今年初极端天气影响导致产量减少,同时刚性需求也有可能短期维持特定水果的价格,但是受到新鲜水果供给增多的影响,我们认为未来水果整体价格走势应该会趋稳,甚至出现季节性回落。

尽管水果价格可能出现回落,但是水果对CPI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由于目前水果价格已经上涨到14年以来的历史高点,就算水果价格出现回落,预计未来几个月水果价格同比增速仍然不低。实际上,目前的状况与2014年类似,当年水果价格也一度在6月冲高到7.91元/公斤后开始大幅回落,但是5-8月鲜果CPI同比仍然维持在20%左右,拉动食品CPI同比超过1.5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鲜果CPI同比已经上升至11.9%,未来水果价格对食品CPI同比的拉动作用也会比较高。

目前,猪肉价格平稳,蔬菜价格季节性回落。食品价格的主要影响分项是肉类、蔬菜和水果价格,前面已经提到今年水果价格将有超季节性表现,下面我们分别看看猪价和菜价。今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猪价自3月以来反季节性持续上涨,尽管目前猪肉价格趋于平稳,但考虑到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持续下降,未来猪肉价格仍然有上涨空间。同时,蔬菜价格已经出现明显回落,但是由于当前跌幅与去年同期相当,蔬菜价格同比或仍然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考虑到猪价和果价的超季节性表现,今年食品CPI同比或将一直处于高位。前面说到目前猪肉价格趋稳,但是历史同时期猪肉价格大部分时候是下跌,因此目前猪肉仍然存在超季节性表现。同时,目前属于水果季节性上涨阶段,但是近期受到供给收缩影响,水果价格也存在超季节表现。因此,两者的超季节性上涨也导致3月以来食品CPI环比跌幅一直弱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而未来这两个因素仍会持续,或将导致今年食品CPI同比一直处于6%以上。

尽管我们认为今年食品CPI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无论是猪价还是水果价格上涨,实际上都是因为供给端收缩而非需求端扩张,这就意味着其他食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并不大。从历史情况来看,高通胀往往需要货币增速显著回升来配合,但是今年4月M2同比增速仅为8.5%,这意味着今年没有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考虑到去年下半年非食品CPI环比涨幅较大,未来非食品CPI同比或存在一定向下压力,对冲食品CPI的上涨。整体来看,我们预计今年CPI仍然会处于2-3%的温和区间。

你家那里的水果涨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