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油价下跌-2015年国际油价暴跌
1.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中国的影响
2.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曾经是怎样“神预言”油价大跌的?
3.石油基金连跌原因
4.2015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
5.美国原油藏量首超沙特和俄罗斯,油价会暴跌吗
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中国的影响
从2014年6月下旬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下跌,2014年全球油价暴跌了42%,进入2015年,国际油价继续大跌近10%。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下降,供应能力持续增强,而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油价重新推高缺乏动力,因此国际油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在较低水平。中国作为原油最大净进口国,油价下跌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多重影响。综合来看,低油价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一、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
1、拉动经济增长
油价走低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原油进口成本下降。由于美国石油产量增长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而总体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将直接降低我国石油进口成本和石油化工行业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降低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成本。油价下跌还将对中国消费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繁荣。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油价下降可能使今年中国的GDP增速提高0.4至0.7个百分点,2016年则提高0.5至0.9个百分点。同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油价大幅度走低给中国经济更大的自我调整空间,降低了转型升级成本。
2、推进能源领域改革
国际油价下跌会降低整体能源成本和支持能源改革。实际上,我国能源体制和能源价格改革挑战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改革障碍是能源成本,以及如何满足能源需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能源价格长期受到管制,政府运用成本加成原则来制定能源价格,公众也因此习惯了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对价格上涨非常敏感。作为发展中国家,受到支付能力和人们的支付意愿限制,能源价格改革进程比较缓慢。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运行,将大大降低油价成本对中国能源价格改革的制约,为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理顺相关价格体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事实上,中国政府已决定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国能源价格改革正呈加速之势。
3、为扩大石油战略储备提供了机遇
石油储备在战略保障上的意义不言而喻。国际能源署规定一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安全线”相当于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根据估计,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加上商业储备)为70天左右,距离90天的储备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更低于石油净进口国平均172天的现有水平。201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根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65%、到2030年将攀升至75%。国际能源机构(IEA)也发布报告称,中国将在未来20年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国际油价的下跌,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储油好时机。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037万吨(约为717万桶/日),环比增加近两成,同比增长13.4%,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单月进口量最高纪录。2014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了将近10%,达到3.0838亿吨(约为23亿桶)。
4、加快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中国对国际原油价格没有丝毫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目前,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的基准价都是以期货市场来定价,推出我国原油期货,争取原油定价权的呼声已持续了多年。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后续具体上市时间将择机对外公布。目前的低油价时期,是推出原油期货、建立定价影响力的有利契机。未来“中国版”原油期货上市,会为原油的价格安全提供保障,意味着中国在获得国际原油的定价权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强化了通缩预期
2014年12月,中国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3%,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低于2%;PPI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连续34个月处于负值区间,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进入通缩的担忧。原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品种,还是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原材料,原油价格下跌,不仅意味着输入性通缩增强,还会拉低中国国内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带动整个物价水平下降,可能进一步强化我国的通缩预期。
2、不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
石油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近年来,油价高企,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进入激励,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如果国际油价长期维持低位运行,降低石油使用成本,增加了石油的市场需求,将可能会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尤其是对正在大规模进行商业化阶段的新能源,在配套市场环境不成熟、不完善的情况下,更会加速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低油价可能会带来全社会增加石油消费,高耗能产业获得复苏机会,不利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石油类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很大,是全国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3、降低石油行业的产量和产能
石油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短期内将降低石油企业产量,长期内减少产能。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甚至是下跌,会降低石油行业的利润和盈利能力。如果石油价格跌破成本,还会导致石油企业亏损。短期内,石油行业企业为减少损失会减少产量。在长期内,将会减少石油产能,甚至会使得部分石油行业的企业退出,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石油行业相关的人才、技术、要素市场发展。
三、中国应抓住油价下跌的机遇
首先,应借此契机全面推进石油及相关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的增长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计算,更多是靠要素投入增长支撑,而不是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石油工业要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根本出路是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其次,应逐步完善石油的战略储备、商业储备和资产储备布局,对冲国际油价波动的系统风险。我国作为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在油价持续下跌时期,应逐步增加全球石油资产的股权多元化投资,而不仅仅是绿地投资。同时逐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形成石油全球资产多样性组合对冲系统性风险;再次,应做好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石油跌价之时,加快煤炭能源结构的转型,鼓励更多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大天然气能源站、光伏电站、风力电站等新能源建设,以便在未来石油价格再一次高涨之时,充分发挥能源补充作用;最后,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力度。在国际油价下跌时,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在商业合作中话语权有所增加,可以借此机会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国的谈判与合作,在逐步降低对中东国家油源过度依赖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缅等油气运输管道的建设,开辟多元化的石油进口通道。
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曾经是怎样“神预言”油价大跌的?
矿泉水比油贵六倍,马云 ?神预言?油价大跌,他根本就没有预言,只是拿石油打个比方。马云只是为了强调数据,以后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分享并获取数据是以后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东西。马云万一拿钻石打比方说数据很重要,可能10年以后最珍惜的资源不会是钻石而是数据,那如果钻石跌价又可以夸他神预言,那就有点扯了。马云还说过自己不爱赚钱呢。
油价暴跌跌跌涨涨是很正常的事。马云说这话如果真是预言,那他应该会提到为什么油价便宜了,实际上当然没有。
因为在1991年的时候,美军空袭了科威特,发生的海湾战争本身就让油价大幅下跌。沙特又和俄罗斯在减产上有分歧,双方在打价格战争,因此把原油销售价格一再调低。按这个跌幅,价格比矿泉水还要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再加上之后又有冠状病毒大流行带来的经济连锁反应,直接让斯特拉股价也跟着暴跌。这场价格战对美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全球的经济都持续放缓了。
马云对数据的强调是有远见的。世界的整体市场,都需要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流。而传统的模式确实在获取数据方面非常缓慢。像这次疫情爆发,实时数据的有效发布,真正显示了未来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在我们有新能源之前,石油还是一种刚需。或者人类全部改变出行方式,不再使用石油来开车、炼油这些。
按照经济学原理,石油的消费需求还在,油价虽然跌宕,总是会有一天重新上升的。而马云所推荐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基础链铂链,也将会把更多的数据拿去共享,积极形成全球性的AI新生态模式。
石油基金连跌原因
一,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一:供需失衡,供大于求。
首先,油价的下跌从本质上看,处于供大于求的现象。根据欧佩克的预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为每日2890万桶,是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该需求水平低于上月欧佩克成员国的日均产量及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每日生产3000万桶的目标。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能源信息署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持续增加,库存增加暗示需求疲弱。2014年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实际石油需求增长缓慢,页岩油供应增加和欧佩克稳产,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的供应过剩情况是油价下跌不可否认的诱因之一。
二,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二:国际局势和人为意图的刻意打压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的一跌再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供需失衡基本面来分析,更多的是和人为因素的博弈。长期来看,页岩油从供给增长和价格传递两个层面降低国际原油价格,同时这种供应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美国和欧佩克之间的原油产量博弈。这就有形成了另一种市场声音-“意图的刻意打压”。美国为了控制国际经济的脉搏,首先要对中东国家形成能源上的控制。节前伊朗石油部长表示,如果欧佩克再不团结一致,原油价格恐跌至每桶40美元的低位。而有海外媒体披露称,伊拉克将对明年南部巴士拉港口出口的重质油给予更大幅度的折扣。在上月的欧佩克紧急会议上,尽管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建议采取行动稳定油价,沙特石油部长欧那密仍维持维也纳会议上的论调,坚决不减产。很明显,沙特要把美国页岩油扼杀在摇篮里,再加上华尔街投行在唱空。油价一跌再跌是有主力持续做空。至于底在哪,根据对页岩油成本的数据跟踪,沙特心中有个底价。通过这轮大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页岩油的成本。原油一跌再跌,是需求持续放缓,供应过剩不断累积爆发的一个结果。此外,供应过剩的量持续得不到改善,再加上欧佩克放弃担当市场调节者角色,进而引发市场价格战。
三,影响之一:油价大幅下跌,制裁俄罗斯经济的“重拳”
俄罗斯全国的GDP有近50%来源以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本次的下跌打压,同时也是对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一种制裁。种种迹象表明,油价的下跌与国际的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影响之二:油价大幅下跌,拖累大宗商品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下跌,引起了大众商品的连锁反映,铜、糖、猪肉、大豆等产品均出现供给过剩现象,而对市场的投机机构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早在2008年,东航、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时,与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油价快速下跌,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人民币8亿元。油价下跌,金银避险需求刺激价格上涨我们可以看出油价目前持续破位已经开始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最对来说反而构成利好刺激,因人们在担心经济放缓的同时,避险需求则会提升,金银显然成为首选。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在油价下跌过程中,金银表现一直比较强劲的原因。
2015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化
2015年开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油价继续暴跌,欧元区通缩风险日益加大,各国增长形势分化明显,金融市场担忧情绪持续蔓延。
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与危机后几年有明显的不同,增长格局、政策格局、资金流向、汇率走势随之发生变化,对全球金融风险资产价格带来重大的影响。2015年,是变局之年,是变招之年。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继2014年估计增长2.6%之后,全球经济预计今年可增长3%,2016年增长3.3%,2017年增长3.2%。若采用2010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全 球增长2015年可达3.6%,2016年和2017年可达4.0%。发展中国家2014年增长4.4%,预计2015年小幅升至4.8%,2016年和 2017年分别升至5.3%和5.4%。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表示,全球经济增长具有日益两极分化的趋势。在美国和英国,随着劳动力市场恢复和货币政策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经济活动势头逐渐加快。但是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始终乏力,金融危机阴魂不散。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精心管控的经济放缓,今年增速预计将放慢至7.1%但依旧强健(2014年增速为7.4%),2016年增速预计为7%,2017年增速预计为6.9%。而油价崩溃将会产生赢家与输家。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未来全球经济将会有五个新变化:
1) 增长势头分歧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增长举步维艰。尽管货币宽松政策、中国的财政刺激曾经对需求有所刺激,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银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令央行所制造的流动性无法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就业和消费裹足不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
这种局面从2014年中开始,随着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而被打 破,汽油价格下滑更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企业投资明显加快,全球增长格局由万马齐喑转为美国一枝独秀。美国经济执世界之牛耳,其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美 国,更对全球流动性、资金流向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国之外的经济,依然乏善可陈。欧洲、日本和中国不约而同地试图用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来替代结构性调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机的、可持续的增长尚未出 现。新兴市场经济,则受到资金外流、商品/能源价格下跌的冲击,估计联储加息会进一步收紧新兴市场的增长空间,增加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
各国的经济周期不同步,过去并不出奇。但是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趋同,政策周期随之趋同。全球经济在共振中前行成为新常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向类似, 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资产种类的升跌也呈现高度相关性。这种趋同性随着美国经济的脱颖而出而开始改变,股市趋异性比债市更大。
2) 通货膨胀低迷
各国央行肆意的QE,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物价上升压力,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CPI不涨资产价格涨的现象。石油价格的暴挫,更降低了物价失控的近期风险。央行 的担心开始移向通缩,担心消费者持币待购,担心企业不愿投资。央行在通缩通胀问题上立场的变化,是近几个月全球经济中最大的变化。
各国所面临的通缩风险不尽相同。日本已经在通缩心理下生活了二十多年,欧洲CPI未见负值,但是心理上早已进入通缩状态。美国的核心通胀不高,但是工资上 升有提速的迹象,随时可能触发服务业成本的上扬。中国的通胀前景最纠结,制造业通缩和服务业通胀同样明显金融资产价格向好,但是政府担心泡沫。尽管通胀前 景不尽一致,各国央行将注意力由抗通胀转为抗通缩是不争的事实。
物价低迷,与金融资产价格高涨形成鲜明对照。各国央行大肆放水,物价上涨却不明显,其理由是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并未恢复,实体经济并未受惠于QE。相反在金融层面上流动性泛滥,其结果是金融资产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3) 货币政策变招
增长分布的不均匀和通胀预期的改变,导致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处理手法上分道扬镳。美国经济出现了势头较强的自主性增长,但是复苏根基并不牢靠,外围环境错综 复杂,在通胀环境并不明显的情况下,美国货币当局其实不愿意贸然加息,尤其在油价大跌的情况下。但是美国就业市场近期迅速改善,低端工资出现久违的上扬, 而且上涨幅度颇大。过往四十年美国通胀的最大拉动因素是工资,因为工资渗透到各行各业,联储自不敢怠慢。同时新一届国会监管联储的呼声甚高,货币环境正常 化对于耶伦更有政治压力。笔者认为,耶伦在加息上不会拖得太久,但是首次加息并卸掉政治包袱后,步伐可能较慢。
与美国相反,日本与欧洲先后推行进一步的量宽措施,试图通过抑制汇率走出通缩。两地经济均有些微反弹,但是增长未见进入可持续轨道,通缩情绪亦未见实质性 改善。预计日欧会有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出台,不过QE需要变招。欧洲央行的美式QE,处处受到德国的制肘,同时希腊、乌克兰两大火药库随时可能带来市场震撼,欧洲除了在货币数量上扩张外,可能走负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持续两年扩张基础货币,政府国债多已进入日本央行库房,再想QE也许另辟途径。或是购买海外 资产,或是将政策杠杆瞄向利率而非货币发行量。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历一年的政策收缩后,重回宽松之途(尽管仍强调中性政策),不过相对于降息央行似乎更愿意 定向宽松。欧日中三大经济体,仍在宽松政策基调下,不过政策工具均开始偏离QE,这意味着今年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下降,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4) 汇率竞争激化
除了2008年危机初期,在战后数十年中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央行因为汇率原因而调整货币政策的。究其原因,一是全球范围内内在增长动力不足,二是美元升值 太快太猛,三是博弈之下一国贬值他国必须跟随。 这种以邻为壑的作法,长远来讲无可持久,但是汇率战争目前的确在蔓延。央行将政策重点从国内信贷周期移向汇率竞争,在通胀压力不大时问题不大,但是隐含风 险也不容忽视。同时汇率被舞高弄低,无可避免地造成资金流向上的乱波,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原油藏量首超沙特和俄罗斯,油价会暴跌吗
油价已经因为这个原因在2015年从每桶120美元暴跌到45美元了。但也牵涉到生产成本的问题。沙特的生产成本特低。现在低油价就是沙特在用那个优势的结果。而俄罗斯的生产成本高,就苦不勘言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