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金银金价查询-辽宁黄金回收价格查询今日
1.航母和北斗导航银币价格
2.男人戴玉和黄金那一种对身体有好处
3.中国黄金的发展历史?
4.对矿种的投向
航母和北斗导航银币价格
北斗金银币发行于2013年年初,目前价格在6000左右。在北斗金银币发行前半个月,人民银行发行了航母辽宁舰金银币,目前价格已涨至8000左右,与其相比,北斗金银币似乎成了冷门,其实不然。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看似不如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编那样惹
北斗金银币发行于2013年年初,目前价格在6000左右。在北斗金银币发行前半个月,人民银行发行了航母辽宁舰金银币,目前价格已涨至8000左右,与其相比,北斗金银币似乎成了冷门,其实不然。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看似不如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编那样惹人眼球,但其实,其背后意义,笔者认为要远高于航母辽宁舰的服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导航系统,在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上不再受制于人。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导弹发射长眼、为国家安全放哨,在军事上的意义上不低于航空母舰,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具有巨大了民用、科技、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金银币更是值得收藏爱好者珍藏的精品 |
一枚10元一枚150元!二枚一套
“航母辽宁舰金银纪念币”本周全面上柜,不过价位还比较混乱,金银套币行情价在6600到7000都有,但成交价在6800附近。由于市场刚刚到货,因此短期内货源比较充足,不存在缺货问题,成交量也比较多。相对而言,航母单银币、5盎司金币、公斤银币的价位相对较高,成交量较差。如航母单银币市场价位在1100元上下,5盎司金币在10万上下浮动,公斤银币价位来到3万。航母热将是春节前后礼品的一大亮点。预计短期内,价位很难回调。
航母是2012年年末公认的黑马。据内幕人士透漏,人行在近期还将发行“北斗导航卫星”题材的金银纪念币。在科技含量和商业用途上,“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价值要远高于航母,但知名度估计远不及航母,因此,“北斗”题材的金银币,能否成为春节前后的黑马很难估计。不过,“北斗”题材的金币为1/3盎司,就黄金保值功能来说,是2012年常规项目中较大的,如果其上柜价比较合理,值得考虑。
近期,蛇年贺岁金银币价位,遭遇抛盘行情,市场价位在不断降低。常规套装,即本色金银套和彩色金银套价位分别为2900元和3100元附近,而生肖币中5盎司金币价位本周却有所回升。5盎司圆形价格来到9万附近,5盎司方金价位来到9.3万上下。本周受国际金价影响,熊猫币价格不稳,2013年各种规格系列价格均有所下滑,幅度不大。常规金银套装,可以维持在21700到22000元一线,一盎司单银币则可以维持在240附近。
男人戴玉和黄金那一种对身体有好处
黄金是一种固有配方,自古就有安神、美容之作用,黄金是一种惰性金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的特性。
佩玉、玩玉和使用玉石器械,对养生保健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古玉更好。但要注意不可使用经化学药品仿制的古玉,不但于健康无益,还会有损健康。
扩展资料
玉,全称玉石,是一种美丽的矿石。也是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
玉的分类: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彩石,即所谓假玉,有汉白玉、京白玉等。另外广义上的玉还包括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宝石。
黄金
黄金(Gold)是化学元素金(化学元素符号Au)的单质形式,是一种软的,金**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
国际上一般黄金都是以盎司为单位,中国古代是以“两”作为黄金单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
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黄金的化学符号为Au,金融上的英文代码是XAU或者是GOLD。Au的名称来自一个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Aurora )的一个故事,意为闪耀的黎明。
国际金价进入2015年后大幅飙升,纽约市场金价从每盎司1200美元一路上行,不到一个月已升至1300美元关口;统计显示,纽约市场黄金期货价格2015年来已累计上涨9.3%
百度百科-玉
百度百科-黄金
中国黄金的发展历史?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原因:
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
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
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
(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
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拿出一封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银元3000万元;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
1949年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对矿种的投向
在本书第一章概述中已经指出,矿产勘查仅指对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放射性金属、非金属、化工原料的勘查。市场经济国家的矿产勘查,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预查和普查,属于矿业的最高风险阶段。对矿种的投向的讨论只在上述范畴之内。
对于已经找到资源量大的矿种,一般不再投资进行风险矿产勘查。这些矿种主要有铁锰铬、铝土矿、钾盐、煤等。一旦市场需求增加,矿产品价格上涨,只要对已知的矿床进行加密控制,开展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大致相当于我国的详查、勘探),即可迅速投入开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类矿种一般保有的资源量都很大,例如我国非常缺乏的铬铁矿,2003年全球的储量为8.1亿吨、储量基础为18.0亿吨、资源量为120亿吨,可以满足全球数百年的需求。我国正在大量进口的铁矿,全球的储量为1 500亿吨、储量基础8 000亿吨,仅储量就可以保证全球对铁矿石的需求100年以上。全球钾盐的储量83亿吨、储量基础170亿吨、资源量2 500亿吨,现在全球钾盐生产能力已经过剩。铁锰铬、铝土矿、钾盐、煤都是重要的大宗矿种,但在全球矿产勘查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微不足道。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资本不会用来找呆矿。
铜、铅、锌、镍、钼等贱金属的资源也并不很紧缺(表3-2),矿产勘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找规模大、品位高、成本低、竞争能力更高的矿床,能为矿业公司获取更高的利润。
表3-2 2002年贱金属的资源保证 单位:金属万吨
资料来源:《2003~2004世界矿产资源年评》
注:生产量指贱金属的矿山产量,保有年限仅指储量/生产量。
矿产资源供需的大格局,构架了矿产勘查投资的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矿产勘查投资的格局是:铁锰铬、铝土矿、钾盐、煤等大宗矿产的风险勘查投入非常之少,铜、铅、锌、镍、钼等贱金属的风险勘查投入占总投入的20%~30%,贵重矿产如金银、金刚石、铂族金属的风险勘查投入占总投入的60%~70%,其他矿产风险勘查投入占5%左右(表3-3)。在其他矿产的勘查投资中,铀和工业矿物的勘查所占的比例较大。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全球核反应堆将从目前的434个在未来20年内增至580个。巨大的需求预测,自2005年以来,勘查铀矿的初级勘查公司股价普遍大幅上升,导致对铀矿勘查投资呈上升的趋势。
表3-3 全球按矿种的矿产勘查投资比例 单位:%
近20年来,金矿的勘查投入一直位于各矿种之首,平均占了全球勘查投入的一半。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勘查投入金也是第一位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铁锰铬、铝土矿、钾盐、煤和铜、铅、锌、镍、钼等有色金属等大宗矿产的需求的急剧增加,影响到勘查投入对矿种的选择。金的投资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预期银价的上升幅度将超过金价,对银矿勘查投资明显增加。
随着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找到世界级的金刚石矿床,这些矿床的快速开发,刺激了全球金刚石的风险勘查。从1995年起,在PDAC大会上,年年都有金刚石找矿的专题讨论,金刚石勘查投资比例已连续6年超过10%。在中国找金刚石的地质条件并不突出,但有多家外资企业在辽宁、山东、四川投资勘查金刚石。在瑞典、芬兰的北部也开始了金刚石的草根勘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