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票证”的历史故事

2.粮票何时开始流行

3.人类常见的膳食结构类型有哪四种

4.为什么韩国人那么喜欢吃炸鸡

5.粮票是什么

6.那一年废除的粮票油票

谈谈“票证”的历史故事

60年代汽油多少钱-1960年食用油价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或许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回首当年滋味万般的票证情结,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因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记载了这座城市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艰难轨迹。

追忆——

物资匮乏的清贫日子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人们想必不会忘记各大超市的琳琅满目,丰盛至极。而时光倒流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同样的节日,人们所考虑的却是怎样用几张节日里特别发放的票,给餐桌上添些油水。50年代中期,随着粮票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关涉油肉布煤等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种票据也相继出现。

“那个时代,票比钱管用,没票寸步难行。”52岁的陈前荣是原九龙坡区蔬菜公司职工,这是他最初对票证的强烈印象。那时他还是个小毛孩,家中有父母兄妹五口,全家一个月凭票领100斤粮食,肉、油是每人每月半斤。“那时正是娃儿长身体的时候,哪里够吃嘛!你看我现在恁个瘦,都是那个时候亏了身体的结果。”他打趣说。

孩提时的陈前荣最巴望的就是过年,因为政府会增供粮食、肉油,如此不仅可以打牙祭,父母也会用存了整整一年的布票给他做套新衣裳,“这在当时是件很奢侈的事,因为小伙伴们大都穿着有补丁的衣服”。

虽说日子苦了点,还是有让他兴奋的事。读书时他一直是班上尖子生,为此学校奖给了他一张工业票。他兴奋地拉着妈妈去买皮鞋,谁知到了商店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男式皮鞋,于是他委曲求全让妈妈买了双女式皮鞋,照样穿到学校去洋气了一番。想起往事,他忍俊不禁。

粮票开始使用时,65岁的王新明正在读高中,一月有32斤粮,而父母是普通居民,每人只有25斤。由于母亲在肉店工作,所以每月家里可以吃点油荤。不过好景不长,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那时他已是沙区一家油漆厂木工,每月有些收入,“但没有票还是买不到东西,有钱也不是万能哟”。

记得1960年有天下班后到馆子吃饭,他用二两粮票要了碗素面,谁知香喷喷的面条刚放上桌,一个小孩冲进馆子端起面碗就跑。那时他听说街上有人抢饭,没想到还真遇到了,于是追进一条胡同把小孩挡住,孩子可怜兮兮望着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棉花票对他说:“叔叔,我们换嘛,这个给你。”当时他哭笑不得,虽然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最后还是把面条让给了孩子。

都说当家才知柴米贵,75岁的李开贞婆婆也经历了物资匮乏年代的酸甜苦辣。那时她和丈夫带着4个孩子挤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虽说丈夫是单位党委书记、市劳模,收入相对较高,但是当时的“九等十级”分粮制度规定干部的粮食定额更少,所以家里的吃饭问题就格外严峻了。“娃儿多,又有老人要照顾,只有亏自己。”李婆婆眼泪花花回忆。有次母亲生病,她用一斤肉票买了猪蹄,准备炖汤给母亲补补,考虑到孩子,又在汤里加了海带。晚饭时,她发现小儿子不停吐清口水,以为病了,再三追问,才知他看见家里炖了蹄花汤,却又不敢偷吃肉,只好吃了碗海带,哪知很久没沾油水的肚子不受,结果一直反胃。李开贞松口气后,第二天赶紧又拿了半斤肉票给儿子买肉补身体。

回味——

特殊年代的符号标志

眼下20来岁的重庆年轻人,对于粮票之类的票证往往不知所云,但对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来说,这些票证却能勾起他们对于物质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即使是在重庆这样的大城市,物质也非常匮乏:从1953年11月到第二年9月,重庆开始实行粮食、棉布计划供应。1955年8月25日,下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居民,都必须凭所在城镇户口领取购粮证和粮票。1956年11月6日,重庆宣布对食用植物油实行定量分配、凭票供应,农民每人每月定量为5两,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为7两,植物油零售价格每市斤0.48元。

10月2日,市票证爱好者联谊会会长韩孝基对记者感叹说:民以食为天,在票证年代里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每逢佳节政府还会发行特殊票证,比如糯米只有到春节才作为年货凭证供应一次。全国有通用的全国粮票,有限用于各个省、市、县的地方粮票,还有军用粮票与个别单位发行的单位内使用粮票。需要到异地出差,就要通过手续把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粮票,所以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分别有个外号叫‘满天飞和团团转’。”作为上月票证收藏文化展示会的组织者,韩孝基表示:“今天我们集藏票证,不仅仅是为了保留那段艰苦岁月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抚今追昔,温故知新。”据他考据,从1955年到1988年,由重庆市粮食局发行的各种市内通用粮票有100余枚,“重庆粮票精致大气,其印刷工艺于细微处也一丝不苟,作为主图的麦穗玉米红灯笼、枇杷山与大礼堂、红岩村和朝天门无不充满颂扬与希翼。”

同样喜欢研究票证的收藏家余超伦告诉记者:“票证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灿烂之花,每一枚票证都是洞见历史的窗口。”在他收藏的上万张票证中,相当部分是1967年到1974年的语录票,“语录票票面以‘革命圣地’、‘形象’、毛主席语录为装饰图案,原封不动的政治口号随处可见。有些粮票写着‘打倒苏修’,无非是让老百姓吃饭时也不要忘记批判修正主义。”

从70年代开始,余超伦收藏的重庆票证种类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分为四类:关于吃喝的有细粮票、粗粮票、糕点票、豆腐票、奶粉票、盐票、肉票等;关于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关于日用百货的有肥皂票、火柴票、烟票、蜂窝煤票、煤气票等;专用票证则有用于高干、婴儿、产妇和病人按规定之外的特需票证和多在春节额外供应的节日票等。

票证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符号标志,它留给人们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涩。他说,“为了用足票证,人们想尽办法,商业购货券和肉票、布票要集中使用,3年困难时期甚至有人因为饥饿画粮票而获罪。”

感慨——

悲剧开始以喜剧收场

这样的画面经常发生在中兴路旧货市场:9月30日,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出现在市场楼外,手里提着个鼓鼓囊囊的皮包,沿着小路逡巡着,最后在一家摆放着各种票证的地摊前停下来,问老板收不收粮票,老板连连点头:“收,收!”中年人打开皮包,内层里整齐叠放着花花绿绿的票证,然后不紧不慢的说:“还有豆腐票、火柴票、肥皂票……”

曾几何时,那些充斥在我们身边的票证已悄然消失,当它们再度出现时,这些曾左右过我们生活的纸片竟成了收藏家们青睐的佳品,历史的沧桑变化,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黑格尔曾说在很多时候历史往往是以悲剧开始,而以喜剧收场。”市博物馆史学家庄燕和说,“新中国历史上这段票证故事,我们完全可以在它悲剧的真实之中,发现一种喜剧的审美效果。”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1985年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间,票证制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中国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1996年间,重庆曾在部分区域发行了最后一套印刷精美的地方粮票,但它几乎没人使用就被直接送进了收藏市场。

沧海桑田,如今悄然走进重庆人新生活的是一系列消费账单。现在,市民已经习惯定期收到一叠账单: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宽带费……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使名目繁多的“卡”成为市民的新朋友。无论是逛街购物、请客吃饭还是出门打的、看病住院,银行卡以及各种衍生卡已成为市民的随身之物,刷卡消费已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票证时代”到“账单生活”的转变,折射出的正是重庆乃至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

粮票何时开始流行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时期的公粮票,是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兑米票1937年冬

中国***领导的八路军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又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它东起 津浦铁路及运河与山东、苏皖两根据地连接,西至同蒲铁路及汾河与晋绥根据地为邻,北起正太、德石铁路与晋察冀根据地相接,西南跨陇海与豫鄂陕根据地相连,东南过黄河汉与鄂豫皖根据地相呼应。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及其领导的军队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主要战场。

二、 北区公粮票。

1948年5月,根据发展的形势,经建议,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合并,9月1日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4日,攻克太原,全歼守敌,华北从此全境宣告解放。

三、 原区公粮票。

1948年6月11日,、周士第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队、13纵队和太行、太岳、北岳、晋绥部队及地方武装6万余人,向驻守晋中平川以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绥为首的13万阎军发起攻击,晋中战役开始。7月21日,历时40天的晋中战役结束,晋中全境获得解放。整个战役中,晋中各县支前民工达16.75万人,调集牲口9.8万头,大车1.44万辆,运送柴草210万公斤。7月22日,、决定成立相当于省级的太原区,下辖3个专区,分别统领榆次、太谷、平遥、祁县等20个县。

四、 晋中区战时公粮票。

1948年8月15日太原区改名晋中区,辖3个专区。1949年2月底晋中区与太原市合并,称太原市。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城。

五、 山西省公粮票。

1949年8月,华北重新调整区划后包括河北、山西、平原、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直辖市。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中,山西是全国主要战场,创建了著名的革命根据地,闻名中外的山西小米养育了,支援中国***人武装夺取了全国政权。土改后的山西农民获得了粮食大丰收。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人民群众掀起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的热潮。

粮票是特定的历史文物,富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历史性、知识性、文化性。号称票证收藏“中国第一票”的粮票,特别是时期的公粮票是中国票证收藏中的一朵奇葩。时期公粮票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具有印量少、使用时间短、流通地域窄等特点。

粮票之最

最早的粮票:1950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 ?

面额最大的粮票:1962年、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 ?

面额最小的粮票: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 ?

票幅最大的省级粮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行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该票长17.3厘米,宽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级粮票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该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 ?

流通时间最长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流通时间长达28年。

流通时间最短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2年发行的车船粮票,流通约一个月。 ?

面额最多的套票: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革委会发行的工种补差粮票,这套票共60枚,面额从1斤到30斤。 ?

面额最大的语录套票:1967年发行的军用供给粮票,全套分大米、面粉、粗粮、马料4种,每种又有50、100、500、1000斤4种面额,全套面额高达6600斤。每枚粮票背面均印有不同的毛主席语录。

人类常见的膳食结构类型有哪四种

依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划分不同的膳食结构,一般将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东方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一些国家等属此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平均能量摄人为2000~2400kcal,蛋白质仅50g左右,脂肪仅30~40g,膳食纤维充足,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摄入量常会出现不足。

这类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健康状况不良,劳动能力降低,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营养慢低发。

(2)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

食物摄入特点是:粮谷类食物消费量小,人均每天150~200g,动物性食物及食糖的消费量大,肉类300g左右,食糖甚至高达100g,蔬菜、水果摄入少。

人均日摄入能量高达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以上,脂肪130~150g,以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点。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性慢发病率上升。

(3)日本膳食模式: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适当。

特点是谷类的消费量平均每天300~400g左右,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平均每天100~150g左右,其中海产品比例达到50%,奶和奶制品100g左右,蛋类40g左右,豆类60g。

能量和脂肪的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000kcal左右,蛋白质为70~80g左右,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0%左右,脂肪50~60g,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

少油、少盐、多海产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合适,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

(4)地中海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居住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的居民为代表。

膳食结构的主要特点为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每天350g左右)、水果、蔬菜、豆类、果仁等;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红肉(猪、牛和羊肉及其产品)的次数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脂肪提供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5%~35%;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并纷纷参照这种膳食模式改进自己国家膳食结构。

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必需食物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粮食类,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一般轻体力劳动者每天的摄入量以300-500克为宜,其余的热量由副食品供给,所以,粮食类食物的占热能供给量为60%-70%,约占膳食总量的32%。

第二类是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鱼等,成人每天应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

据研究,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应是,动物蛋白占1/4,豆类蛋白占1/4,其余2/4则粮食供给。因此,营养专家建议,每人每天应摄禽、畜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13%。

第三类是豆、乳及制品,因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所以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克,此类食物占总量的9.5%。

第四类是蔬菜、水果,这是人体维生素、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来源,但因蔬菜品种很多,营养成分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绿叶类蔬菜含大量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等无机盐;根茎类蔬菜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鲜豆类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铁及硫胺素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所以每人每天应摄入400-500克,共中绿叶菜应保持1/2以上。

新鲜的水果是抗坏血酸的良好来源,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磷、铁等无机盐,故而每人每天应摄入100-200克鲜果。此类食物应占总量的40%。

第五类是油脂类,油脂类可供给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而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多,脂肪熔点也比较高,因此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故而应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油。

因此,营养学家建议油脂的摄入比例为饱和脂肪酸与多稀不饱和脂肪酸及单烯不饱和脂肪酸各占1/3。油脂应按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1克,约占总膳食比重的1.5%。

综上所述,以上五类食物长期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保持均衡膳食,人们每天的膳食不宜吃的太精,更不应在节日中暴饮暴食,真正做到粗细搭配、有荤有素,健康就会更有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膳食结构

为什么韩国人那么喜欢吃炸鸡

烤鸡但是“炸鸡共和国”绝不是这样简单就炼成,韩国如今如此高度发展的炸鸡产业也是经过时代与社会的变迁。1960年代,首家电烤鸡登陆明洞,引起不小的轰动。在战后重建的年代里,炸鸡这样的食物价格昂贵,是高级食品的代名词。一直到了60年代末,五年开发计划后,随着全国人民收入提高,食用油价格下降,养鸡场数量增多,炸鸡品牌的时代才正是到来。

1977年首家炸鸡品牌Lims▼

1982年,大邱市品牌perikara(音译)首创酱料炸鸡,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味炸鸡外裹上了一层韩国人民喜爱的辣椒酱。突破了单一的原味,在全国形成一股酱料炸鸡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炸鸡店拯救下岗人民。这个时候,很多人退休后纷纷开炸鸡店创业,这也成为炸鸡产业扩大的契机。

2002年韩日世界杯,炸鸡官方CP上线:足球+啤酒+炸鸡。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配的东西吗?韩国社会本身酒文化就十分浓厚,再加上受到西方国家喝啤酒吃油炸食品的影响,炸鸡+啤酒的搭配便出现了。之后的炸鸡“风暴“,便一阵接一阵席卷全韩国。

炸鸡旋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呢?在高物价的韩国社会,吃一顿含肉量高的大餐可不便宜。而像炸鸡这样均价1万2千(约合人民币60元)的食物是十分实惠的。而且通常炸鸡套餐里还有可乐、披萨,所以炸鸡特别受到学生党,年轻人的青睐。炸鸡风行背后离不开韩国发达的外送产业。在汉江奇迹后,高速运转的生活,让忙碌的韩国人养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慢和麻烦是零容忍。所以只要按下电话,十分钟之内的上门配送产业运营而生。而炸鸡的最佳享味时间大约是出炉后30分以内,快捷便利的外送机制保证了炸鸡的美味,也给疲惫的韩国人送去一丝慰藉。韩国人的记忆中还有独特的炸鸡情节。“炸鸡是爸爸每个月发工资那天会带回来的食物“这句歌词几乎成为了一代人共同回忆。这首名为《爸爸和一只炸鸡》(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是一首呼吁公民权利的歌曲,但是确实是那个时代是真实写照。那时炸鸡是有钱人才能吃上的高级食物,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月能够吃上一次,简直就像过节一样开心。凭借多种多样品牌和口味,炸鸡已经不是的单纯的西方美食,而是超越前者成为韩国一个标志性的食物——“韩国式”炸鸡。这也就是为何KFC和麦当劳在韩国市场遭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韩国强烈的民族性也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本土品牌。炸鸡巡礼说了那么多炸鸡的故事,该到放大招的时间啦,正宗韩式炸鸡介绍!韩国炸鸡口味五花八门,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常见的几个口味是:原味,酱料,酱油,芝士,蜂蜜。通常来讲,韩国人吃炸鸡喜欢点两个不一样的味道,这种套餐叫“半半”

粮票是什么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时期的公粮票,是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那一年废除的粮票油票

1953年10月,开始在全国实行对粮食、油料的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1985年元旦,、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一文件的发布,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至此,中国实行了31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打破。1993年2月15日起,按照《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粮票退出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