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近50年_国际油价近50年走势
1.地球的石油能源。还能让我们用多久?
2.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还能使用多久?
3.叙述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时间、地点、标志、背景
4.石油价格未来会反弹暴涨,还是持续下跌?
地球的石油能源。还能让我们用多久?
1.世界石油存量
根据欧佩克(OPEC)的数据,截至2018年,全球有1.497万亿桶(国际石油桶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轻原油为基准计算,每一原油桶容积约等于159升)石油,其中79.4%的储量位于欧佩克国家中,而欧佩克的储量中有64.5%位于在中东。委内瑞拉和伊朗这两个受制裁的国家共持有欧佩克30%的储量。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也有阻碍生产的安全隐患)持有另外5%的石油,这使全球35%的石油有留在地下的风险。
但是,尽管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中占有最大份额,但在未来十年中,大多数新的石油供应将来自美国。因为美国页岩油技术,导致美国的成为第一大产油国。
2.石油需求增长
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但是,需求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需求增长为零,对“峰值石油”的呼声仍然遥遥无期。因此,尽管目前全球可能每天使用1亿桶石油,但根据EIA的估计,2019年的石油消耗平均每天将增加110万桶。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140 万桶桶每天。然而,这些预测经常被调整,并且由于分析师预测经济疲软,因此需求增长预测在最近几周被下调,因此需求源于中美贸易战。
欧佩克估计,从2019年到2023年,石油需求将增长730万桶,从2019年到2040年,将增长1450万桶。这意味着到2040年,世界每年将使用近420亿桶石油。
世界各国石油消耗
3.现在每天石油消耗一亿桶
能源信息署(EIA)估计,2019年世界每天消耗96.92百万桶,排名前10位的消费者占总消耗的60%。每天将近1亿桶。
按今天布伦特原油每桶60美元的平均油价计算,这相当于消耗了58亿美元。
石油消费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20%),中国(13%)和印度(5%),占世界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这三个国家中,只有美国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是世界三大石油生产国中的两个,在消费方面分别排名第5和第6。
所以,在已经知道的存量1.5万亿桶原油情况下,每天一亿桶,还能使用41年,要到2060年才能使用已经探明石油储量。但是,随着新探明石油增加和采油技术进步,人类不必为此担忧。
世界石油储量
石油能用50年左右,这是小油瓶在课本上学过的内容,小油瓶也曾经一度深信不疑,但是大学选择油气类专业学习之后,认识也随之改变。小油瓶想说随着石油工业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提升,石油资源再使用100-200年问题应该不大,理由如下
1、广义石油资源包括哪些?大家通常说的石油是油气类资源的统称,根据储藏形式和油品的不同,石油资源可划分为两种:常规石油和非常规石油(重质油、稠油、页岩油、致密油等)。天然气资源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划分,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包括近10年来最火的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可燃冰等等)。
这些石油资源仅仅是人类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种类,或许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未知领域和未知区域发现新的石油资源种类也未可知。
2、现有认识程度下全球还有多少石油资源?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全球剩余的常规石油可采储量为4523亿吨,国内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天然气已采出62.9万亿方约等于501亿吨,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4381亿吨。
此外按照每年油气勘探提交的储量增加比计算,未来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达3065亿吨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除常规油气资源之外,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是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据统计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可采总量为5834亿吨
目前非常规油气中勘探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就是页岩气了,在美国页岩气成本已经降到很低了,相当于桶油28.3-42.5美元,已经做到了比中国东部老油田桶油成本还低,近10年来中国也加大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已经先后建起了涪陵和威远两大页岩气生产基地,据报道在鄂西又发现了地质资源量达11.68万亿立方米的页岩气资源。
除了页岩气领域发现之外,目前中国在海域天然气水和物(可燃冰)成藏理论创新与开发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这种古老又年轻的资源开发能力了。为什么说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轻的资源呢,古老在于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久远,年轻在于人类对其发现和研究时间较晚,因此他又被称作未来能源。
这种未来能源潜力巨大,就储量而言,可燃冰非常丰富,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炭含量的两倍。仅海底探查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3、石油资源可以用多少年?有了已知剩余资源量,再有每年全球资源消耗量,这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了
根据推算,全球剩余的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9000-10000亿吨,按照全球原油产量43.82亿吨推算,全球石油还可以开采200年时间;
按照全球5.3万亿方的天然气产量,全球天然气可采160年以上。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当今能源 科技 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相信人类必定能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种类,有效提升目前老油田并不是很高的采收率,油气资源在近200年还能一直持久,像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很早以前就有所谓的石油枯竭论,或者是资源有限论。
其主要观点如下:
1)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2)人类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使用,用不了多久就会用完的;
由于石油对现代工业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石油还能用多少年?有人估计,如果现在地球上人不再勘探新的油田,且消费保持不变,那么还能够用50年(BP石油公司在2017年6月份发布了《2017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16年底全球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2707亿吨,比上一年增长0.9%,储采比为50.6年。)。实际上类似还有很多估计,大约是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实际上这种估计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每年原油存储量增长比每年的原油消费增长要多的多 。
而且每年的原油消费都是变化的,比方说,近五十年来,原油的消费已经翻了很多倍,如果50年前估计的话,可能早就用完了。
比方说,1987年,全球原油已探明储存量930亿吨,全球原油产量为30.92亿吨,由此推出当时开采年限为“仅为”30年左右。而实际上,2017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已探明的储存量为2707吨,接近三倍。
2017年,原油的日均消费接近1亿桶,约为1300多吨 。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能源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替代。原油的重要性在下降。但 是中短期内,原油的地位不容动摇 。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的边际采收成本正在提高,如页岩气;因为简单的油已经被采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采收成本更高的。不过技术也是在进步的,技术进步将会缓解这种情况。但是究竟能不能跟上速度呢?还不好说,但是不用太担心 ,能量是守恒的 ;
能源是一门学问,要想真的弄懂,还有很多要学习的部分。就个人来说就不用担心原油能不能用完了,反正这辈子是用不完的了。 发展中的问题自然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 。自有专家来解决这些事情。
正如著名的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长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在谈及能源转型的未来时所预言,“石器时代的终结并非因为石材的耗尽,而石油时代也将在原油枯竭之前终结”。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世界的命脉。世界各地的油井每年从地下抽取大约近亿桶原油,各国消费了同样多的石油。以这种速度,我们能在不耗尽供应的情况下继续从地下抽取石油多久?
自然,我们不能从一口井中开采整个地球的石油。无数油井遍布地球表面:一些活跃,一些枯竭。每口油井都遵循生产曲线,产量在几年内上升、稳定,然后下降到零。这就是所谓的哈伯特曲线,由壳牌石油公司地质学家马丁·金·哈伯特于1956年提出。
哈伯特还将他的曲线外推至全球石油产量。石油公司首先发现易于开采的大型油田,然后在大型油田衰落时转移到更小、更深的油田。新技术也继续使以前未开发的石油储藏成为可行的储备。总体曲线预测全球产量将上升、达到峰值,然后下降。 然而,在这种逐渐衰落开始之前,人类会到达一个被称为峰值油。
想象一个装满水的大瓶子,开始时毫不费力地一杯接一杯地倒下去,直到最后只能倒出一点。最终,你不得不严重倾斜来倒水。峰值油是最后一次装满的杯子。需求继续增长,而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石油储量却在减少。 个别国家已经达到石油峰值。美国产量在1971年达到顶峰,随着全球石油产量在2005年趋于平稳,一些分析师表示,世界石油已经见底。
2006年,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地球上仍有3.74万亿桶石油,是石油峰值支持者估计的三倍。该协会预测,全球石油产量将在21世纪中叶达到峰值。 石油峰值后会发生什么?最坏的石油危机预测包括天然气价格飙升、全球化的结束、普遍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对以前受保护的钻井无情开采。
石油供应不可能永远满足全球石油需求,因此需要新的能源和使用方法。即使技术允许我们获取地球上的每一滴石油,日益稀缺和不断上涨的价格也需要在人类真正耗尽石油之前进行广泛的变革。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化石能源都不可再生,十几年前就说石油还能有二三十年,到今天为止说石油还可以用三五十年,总之这个石油储量貌似很紧张,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消耗量也越来越多,但石油储量貌似越来越多。因此很多人都很怀疑这个事情,认为石油能源的紧缺是一场阴谋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随着人类 科技 的进步, 探索 到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之前几十年的石油消耗量,因此总会给人这样的错觉,为什么总说石油紧缺,但随着消耗石油储量却越来越多,这就是原因之一。
世界上石油总储量预估在1800亿吨左右,如果按照年耗油量在40亿吨左右,那么石油还够人类使用40多年。但是随着人类对是有个开采使用,我们也不断的在发现更多的石油储量,例如我国在1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8亿吨。石油资源虽然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尚没有把所有的石油资源全部都勘测出来,随着使用随着发现。
目前关于石油的形成有两个成因:第一是有机物形成石油,这个说法认为远古时期的动植物死亡后被深埋地下,有机物被分解,经过特殊的环境温度及压力等形成石油和煤炭。这种化石能源的成因,认为石油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好;第二个是无机物形成石油,这种说法认为地球内部存在的无机物碳和氢等,在特殊的环境下发生反应,形成化石能源,这种成因认为石油和煤炭等是可再生能源,随着使用消耗,它们也在源源不断的形成。
实际上人类发展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是一个不好的趋势,尤其是石油煤炭的使用,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危害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的全球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就是因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同时由于发展树林面积减小,光合作用减弱,消耗的二氧化碳自然就会减少。
随着发展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尤其是人类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如果有一天真正的实现了,那么就不需要依赖化石能源,因为使用核能的效率非常高。虽然现在一直都在宣扬着石油即将枯竭,但真实情况是发现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多,现在的石油再使用个几十年都没问题。当然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能源结构会变成什么样,是否还会发现更多的石油储备。
关于石油的“无机物生成论”是有验证方法的,因为如果石油的形成跟生物体没有关系,那么在其它天体上如果条件满足也是会产生形成石油的,那么在太空探测的时候以太阳系内天体为例,发现火星或者月球内部储存有石油,那么石油很大可能就是无机物形成的,当然这样的论证方法也不绝对。
但无论如何石油在目前甚至未来的几十年内都是我们依赖的能源,工业大发展脱离不开石油的使用。
我提供一个数据,你参考一下,2019年的6月份,英国BP石油公司发布了一个报告,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大概在17297亿桶左右,委内瑞拉的石油储备量最多,达到了3030亿桶,其次是沙特阿拉伯的2970亿桶,再之后是加拿大的1700亿桶,伊朗1550亿桶,伊拉克1450亿桶,俄罗斯1050亿桶。
考虑到人类日消耗的石油量在1亿桶左右,所以这17297亿桶石油,还够人类使用47年,但47年肯定不止,因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人类其实也没搞清楚,随着地质勘探的进行,全球石油的储量肯定还会继续增加,至于能增加到什么程度就好说了,但以人类的消耗速度来看,即使全球石油的储量增加一倍,也只能支撑人类使用100年。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块油田开采到40%,它就会被放弃掉,因为越到后面开采的成本就越高,在自然压力的情况下,最好开采的那部分只占10%,剩下的就需要注水加压等方式,因为后面的石油非常的粘稠,运输,脱水,采集等等一系列技术难度太大,所以石油公司采集到40%的时候,就会转向另一块新的油田。
美国的一些公司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转向页岩油,页岩油属于一种特殊的石油,开采的成本也相对高一些,但08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开采页岩油也变得有利可图,但无论是页岩油还是普通的石油,它们迟早有一天要被取代,因为随着石油的总量越来越少,它们的价格将越来越贵,短则几十年,长则100年,石油将慢慢淡出人类的视野……
地球上的石油贮量到底有多少,之前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准确的数值,因为人们对地球石油贮量的勘探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比如, 上世纪30年代,人们普遍采用重力、地震折射波、沉积学等理论探测石油,最开始探明贮量很低,还不能形成全球总贮量的统计值。上世纪60年代,又采用板块理论、地震勘探的叠加技术,使石油勘探水平大幅提升,到1987年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为930亿吨。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又应用信息技术,又在地壳小型断块、隐蔽性油藏方面的勘探取得突破,至2017年跃升至2700亿吨,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3倍之多。不过近年来勘探的潜力已经挖掘得非常充分了,对全球石油贮量的修正速度也降了下来。目前世界上认可的地球石油资源探明贮量即为2700亿吨。
与此同时,随着石油消耗产业的规模调整,特别是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油页岩的开采,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增长压力逐渐缓和。 以全球石油目前的探明贮量2700亿吨计算,除去已经开采的1300亿吨左右的原油,现在每年全球直接消耗石油的数量为33亿吨,那么在未来40年左右,全球石油资源将会被消耗怠尽。
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资源的空间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中东地区占比最高,达到48%左右,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叙利亚等亚洲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占比达到19%左右,以委内瑞拉居多。排在第三的为北美洲,占比为13%左右,以加拿大居多。剩下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俄罗斯、非洲和亚太等国家。其它区域的石油资源则相对较少。
石油属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历来数量多、强度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地进行污染控制及治理技术的创新,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提高原油产投比,提升能源制造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从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到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目的,这才是有效应对石油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这是一个令人类大伤脑筋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地下的石油是动植物腐烂后长期演化形成的。现代科学认为石油是地球内部热能运动出的“汗"。但不管是怎样形成的,越用越少这一趋势谁也改变不了!有时我们很多人在一起议论,一旦石油用光了,所有的车都停了,化肥,塑料的产量急剧下降,那时又回到以前的远古 社会 ,骑马骑驴,烧木柴野草……西方国家作过统计,说地球上石油储量约17290亿桶左右,大约能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看到这些统计数字,真叫人担忧!看来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还有多少?还能提供地球人类用多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知道全世界石油还可以供人类使用大约50年,当然今年已经是2020年,假如按八十年代那会计算的话,已经过去了40年,现在是有储量状况如何?人类还能用多久?假如没有石油人类该怎么办?下文来做个简单分析。
全世界石油储量到底还有多少?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总共有成员国12个,这是全世界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原料国和输出组织,它的目的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与价格、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当然OPEC的发展似乎有些变味,与一些成员国的理念起了冲突,因此卡塔尔已经于2019年1月退出OPEC组织,厄瓜多尔也于2020年1月退出OPEC。
2019年6月,英国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评审》报告,全球石油储量17297亿桶,与早先公布数据相比变化不大,按当前全球需求测算可供开采50年。沙特由2017年的2662亿桶调整至2018年底的2977亿桶,但仍然比委内瑞拉的3030亿桶略低,加拿大1680亿桶第三,伊朗以1560亿桶位居第四,伊拉克以1470亿桶位居第五。
OPEC成员国分布
各位应该很好奇,委内瑞拉位居第一,但国际上关于石油输出总是没多少委内瑞拉的声音,其实这也难怪,因为委内瑞拉的石油属于高含硫原油,含硫量高达5.5%,催化加工和二次加工问题比较大,而且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北海布伦特原油含硫量为0.37%,属于高品质原油,所以全球石油市场中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数!
部分原油的API值和硫含量值情况。越靠上、越靠左,油品越差;越靠右、越靠下,油品越好。
委内瑞拉的原油含硫量5.5%,炼油成本很高,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环保成本,因此委内瑞拉尽管石油储量非常丰富,但其话语权比重并不高!
当然回到石油还能用多少年的话题,其实就像核聚变,一直都是永永远远的50年,如果按当前消耗1亿桶/年计算,大概47年左右吧,所以说50年也没啥大毛病!
石油到底用得完的还是用不完的?其实从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忽悠的石油快用完了,忽悠了40每年还在说可以用50年,就像一个,或者说提价的,但事实上这跟石油的成因有关系,如果是生物有机质成因,那么它真的会用完的,毕竟地质史上积累的碳是有限的,但如果是无机成因,那问题就不一样了,尽管它也是有限,但在人类的角度上来看,是一定意义上的无限!
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石油有机成因,而且它的证据也非常充分,石油馏分具有生物有机质普遍的旋光性,而无机质则不具有这种旋光性,但如果加热至300摄氏度时候,无机成的环境则很容易超过300度,而全球温度最高的油田也不过100度,这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另一个说法是近代和现代沉积物中都具备了构成石油的各种烃类化合物出现,也就是说即使在现代沉积物中,石油的产生仍然在继续,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有些漫长,我们也不可能等到现代沉积物变成石油的那天!
无机成因的说法来自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和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合作的无机成因理论,他们认为地球诞生时即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在高压的岩层中逐渐形成石油,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富集,继而形成油田!
至于旋光性,两位大佬认为这是被微生物污染而已。
不过现代石油成因仍然以有机成因为主流,因为无机成因无法解释几乎所有的油田都诞生于沉积岩中,而且也无法解释在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马蜡烷,植烷,甾烷,伽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因此作为吃瓜群众,我们支持有机成因!
石油用完了咋办?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石油是拿来干嘛的,石油有两大主要功能,其一是作为能源使用,其二则是作为化工原料(包括生活用途),当然还有一个辅助功能是润滑油使用!
作用能源的替代似乎并不难,因为电能可以在绝大部分场合代替它的能源用途,比如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始的电动 汽车 ,但在现代条件下,有一个位置在哪是是无法代替的,即航天事业,因为暂时无法用电来发射火箭,不过现代火箭燃料多样化,比如流行的液氧煤油可以用液氧,液氢代替,钢铁侠马斯克开发的甲烷液氧火箭等等,似乎也是有可能,只不过大家稍高些。
还有一个是工业原料,包括我们日常的化纤以及塑料制品,还有工业上多种复合材料等等,这个理论上可以用合成来方式太解决,但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燃料油省下来作为化工,怎么说都可以支撑很多年,算是解决了吧!
最后一个是润滑油,估计这个应该没啥好代替了!
当然以上只罗列了几个关键的作用,比如 汽车 工业的合成橡胶(电缆绝缘也是),还有制药行业的各种提取物,也有日常清洁用品与化妆品等等,其提炼后的残渣沥青也是交通道路建设的重要铺路材料!
所以,石油暂时还不可替代,只能用燃料油节省下来勉强支撑!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不过我觉得这资原总有枯竭的时候!
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还能使用多久?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际原油最高点达到147.25美元,到5年后应该不会超过那个价位吧。前几年科学家断言原油到50年以后就会枯竭,现在又说是70年,其实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回有新的油田被发现,还有海上油田,海洋占地球面积大约70%,还有多少石油没有被发现,我看你这一辈子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开采的成本加大,一定会有新的能源来取代,那时可能,你就不会用汽油了,又便宜,又环保的空气或者,海水,太阳能,石油还会涨价?白给都不要。楼主你说,是吗?
叙述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时间、地点、标志、背景
150年前,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爱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么?一言难尽话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从此,石油走向现代经济舞台。
150年过去了,从北美到非洲,从陆上到海洋,笔直林立的钻塔、绵延万里的管道、闪着银光的反应塔,无不勾勒出石油版图的壮美和雄阔。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战争”、“石油危机”、“石油风云”、“石油外交”,反映着当代世界石油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石油,许多国家变得更加富庶;因为石油,人类更加走向文明。
沧海桑田,难以阻隔人类对光明的追求。滚滚车龙,霓裳艳影,石油带给人类生活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难以想像无油社会的情景。
历经150年,石油,成为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
1、经济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
现代石油工业一诞生,便势如破竹。1860年,美国宾州的石油产量为45万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万桶,到1880年,更是连增8倍,达到2628万桶,当时,全球80%以上的石油产量都在美国。
面对石油,人类的科技和工业发展却没有做好准备。当时,开采石油仅是为了提炼煤油用于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却被当废物扔掉。150年后,人们又怎会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长龙。每一次的汽油调价,会使开车的人心惊肉跳。
内燃机的发明,使人类对石油的使用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汽车的诞生,更使石油从灯油时代开始进入动力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崭露头角。空战、机动坦克战和快速海战初现,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应日益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价值充分体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产品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石油,不仅是照明燃料、动力源泉,更成为重要的化纤、化肥、化工原料。
“尽管只有150年的时间,但石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与几千年前的农业革命相比。”有专家说。
如今,全球6亿辆汽车依赖着石油。过去50年内,历次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都归功于石油添加剂,如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合成纤维降低了服装造价;飞机方便了洲际旅行;而电视机、键盘、香料等石油制品,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难怪有人说,就连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因为栽培玫瑰的温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喷洒的农药也由石油制成。
滚滚车龙,霓裳艳影,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就没有现代文明。
因为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
2、政治篇
谁能控制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杆影响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北海石油的开发,极大刺激了英国和挪威经济的发展。石油富矿,让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中东国家一跃在当今国际社会举足轻重……
石油,已经牢固地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
格林斯潘说:美国发动伊战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当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天然气气价发生纠纷时,法国《欧洲时报》刊文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一度沸沸扬扬的天然气纠纷终于平息。事实上,当能源问题遭遇政治冲突,以天然气作为谈判筹码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说是俄罗斯做出的“自然选择”。当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欧盟在政治上难免“气短”。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经合组织联合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其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并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而培育本国的“壳牌”、“埃克森”也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因为,大公司有大作用。属于自己的石油跨国公司,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世界石油资源有着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对于石油的依存度,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指标。而迈入产油国行列,则意味着摆脱贫穷。
1997年,在中国石油等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苏丹一跃从石油进口国成为石油出口国,这个当年极为贫困、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和平也降临到国内。苏丹总统巴希尔由衷地说:“中国石油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石油,也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3、版图篇
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气、水一样随处可以得到,那么,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会引起人们的痴迷。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63%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30个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8.3%。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而中东地区国家80%的石油生产直接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8年,美国消费石油8.845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2.5%。
人类对石油巨大的需求,让“石油衰竭论”的声音有了市场。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让石油站立得更加伟岸。
人们已不再奢望从陆上发现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风景如画,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发现常规油田。随着勘探开发行业走向更加偏远和复杂的国家及地区,人类的目光已瞄准难以开采的低渗透油气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让人类成为“万能的上帝”。人类科技的进步,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石油工业,如今正在创造这样的神话。
海洋,台风巨浪、潮汐海流等,让这里成为石油勘探的禁区,而搬迁拖航、油气集输、后勤补给等困难,让投资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获得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一半来自海上,特别是深水区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挡住石油开发的步伐。去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了一份关于北极地区的石油报告,北极圈内可利用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相当于世界未探明储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获取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4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俄罗斯已知全部储量相当的天然气。
北极,一方净土,也是人类的又一福音。
4、油价篇
石油价格,操纵全球经济。
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08年6月,国际油价跨过143美元一桶。此后不久,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诞生了。世界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价格,操纵着全球经济的作用可见一斑。
许多人有所不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长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价的、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强大动力。这也导致了产油国与西方的矛盾。于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此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全面掌握了油价的主动权,油价节节攀升。
如何为石油这一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商品科学合理地定价,许多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先后创立了豪泰林理论、成本分析理论、市场博弈理论、计量经济理论等多种定价理论。
但市场是最为活跃的。价格,有时并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义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输出国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容易造成油价的暴涨和暴跌。政治形势和军事斗争也在左右着国际油价。
随着石油金融化的进程,投机资本参与炒作,使石油价格更多的来源于投机价格。加强交易监管,避免过度投机,稳定国际油价,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过高和过低的石油价格,犹如双刃剑,对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加强对话,不断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业篇
从石油托拉斯到跨国公司,石油企业正变得更大更强。
早期的石油生产者如过江之鲫,而只有拥有巨额资金、先进技术的石油公司,才能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1863年,约翰·洛克菲勒通过合资创办“精进炼油厂”以及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业。他步步为营,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让他和摩根、卡耐基等亿万富翁齐名。
为了扼制垄断,1911年美国政府将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强拆为34个小公司。
这些新的实体在各自的地盘内迅速发展。与欧洲等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竞争,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别是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龙公司、海湾公司。
而欧佩克的兴起,将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阶段。
减产、提价、禁运,欧佩克成为国际石油秩序的主导者。跨国公司逐渐淡出石油上游产业。石油,变成了阿拉伯国家的“软黄金”。
世纪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业重组风。BP公司收购阿莫科,埃克森与美孚公司合并,道达尔与菲纳公司、埃尔夫公司合并,雪佛龙和德士古、优尼科公司合并……
变得更强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销售额达到4428.51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时和瑞典国民生产总值。而在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为一大特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并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它们对世界原油市场原来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与雪佛龙形成了巨大挑战。
6、未来篇
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石油迈向新纪元。
2007年2月28日,中国石油首度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展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
“BP”本来是英国石油公司的英文缩写,随着BP向全球10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BP将其公司的意义解释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壳牌对绿色的表达是分享壳牌。严格的HSE管理,注重环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绿色希望。
在去年召开的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以“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作为会议主题,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
大会还颁布了“世界石油大会卓越贡献奖”,颁发给技术与社会责任两个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者。
世界石油大会主席兰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业已经不能孤立经营了,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运营的“社会许可证”,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获得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社会责任卓越贡献奖的雪佛龙公司,则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绩。
为了扩大责任投资的社会效益,在苏丹,中国石油热心公益,真诚帮助当地人民,苏丹的受益人群超过了200万;BP公司开展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援助项目,可以解决菲律宾南部1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用电问题;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资项目,以解决安哥拉南宽扎省妇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问题……
石油,不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高科技、大工业、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走向和谐,让石油更加庄严神圣。
——摘自《中国石油报》
石油价格未来会反弹暴涨,还是持续下跌?
未来石油价格肯定会反弹,但暴涨的可能性不大。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石油需求量大跌30%以上,油价自然会下跌。再加上,此前沙特、俄罗斯坚持不减产,又给油价重击。目前,油价已经在20美元/桶的区间上下徘徊。趣评之所以会认为油价必然反弹,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美国会极力保住页岩油产业,必然要抬升油价;第二,俄罗斯与欧佩克已经达成了减产协议;第三,新冠肺炎疫情过后,石油需求会反弹;第四,石油价格一直都是波动性的,有涨有跌。
第一,美国会极力保证页岩油产业。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低于35美元/桶,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就要赔钱。页岩油开采成本比较高,约在35美元/桶-45美元/桶之间。美国传统能源行业是川普最重要的金主之一,川普为何要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就是为了这些传统能源行业的利益。所以,油价下跌以后,川普才不断呼吁沙特与俄罗斯。为了能够连任,为了继续争取能源产业的支持,川普也必然会出手提升油价。
第二,俄罗斯与欧佩克已经达成了减产协议。2016年,俄罗斯与欧佩克达成了减产协议。等到了2020年2月,俄罗斯拒绝继续减产,决定增加产量,也是导致油价下跌的重要原因。在俄罗斯拒绝减产以外,沙特也声明要提升石油产量。
现如今,俄罗斯与沙特达成了减产协议,两国每天减产110万桶原油。在两国宣布减产以后,国际油价有所反弹。未来,并不排除俄罗斯与沙特会继续减产,以保证原油价格反弹。毕竟,国际油价下跌,对于俄罗斯与沙特都非常不利。
第三,国际石油需求会有所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石油需求暴跌, 这是油价下跌的最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在3月6日-4月7日这一个月之内,石油需求由2180桶/天下跌到了1410桶/天。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减缓,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会增加,国际油价自然也会回升。现如今,20美元/桶区间徘徊,确实属于不正常的低价。
第四,石油价格具有波动性。国际原油价格本来就是波动的,20美元/桶-40美元/桶根本就不是常态。在2010年之前,国际油价还曾经超过100美元/桶。趣评认为,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结束,油价就会恢复到40美元/桶-50美元/桶的区间。
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品,又关系到美元的霸权地位,价格既不会长期维持高位区间,又不会长期维持地位区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