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串通涨价的专家解读

2.矿产品价格

串通涨价的专家解读

美国量化宽松与油价_美国量化宽松与油价有关吗

国家发改委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开展主要食品价格和相关收费专项检查,其主要打击对象为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是否违反《价格法》?如何处罚?某网站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

嘉宾:

赵鹤冲 北京市价格协会秘书长

邱宝昌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

统一涨价涉嫌违反《价格法》

网:国家发改委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开展主要食品价格和相关收费专项检查,其主要打击对象为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为什么发改委如此着急?检查后如何打击?

赵鹤冲:这检查是很正常的,检查它也不是说每项在什么的话,我们都要进行检查,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是说因为什么了,我们就要查。

邱宝昌:当时我为什么要给发改委致函,认为统一涨价涉嫌违反《价格法》呢?我认为是这样,原来看到牛奶搞南京宣言声明政府也没有声音,马上快餐店也要搞,这种做法纷纷效仿,有的是协会,有的是几家企业联合在一起讨论协商,这样我认为是涉嫌违反了价格法的规定,政府应该出面制止,应该要认定它,应该有一个声音。所以这一次致函以后,我看政府的声音是很强有力的。

如果不发这个通知政府没有声音的话,这以后是连锁反应,后果堪优。今天这个协会,明天那个协会,今天这两个企业,明天那两个企业,那我们这个市场的价格秩序就非常的混乱,到一定时候调控就很难了。所以有这种苗头,应该把这种乱的苗头要扼杀在摇篮当中。

判定需要时间

网:既然涉嫌违法为什么不立即查处呢?

赵鹤冲:价格法的制定都是在国家发改委,认定是否违法有个调查取证的时间。

邱宝昌:它也有一个过程,它是不是违法现在我们还不能说,只能说是涉嫌,经过有关部门查处认定以后还能说合法还是违法,我们是建议政府来查处和认定。

网:如果是企业的单独提价,就不存在法律风险。那么如果企业分开涨价呢?

邱宝昌:只要有协商,分开不是同时,只要有协商,市场价格暗地里不是公开的,有可能是这样,不要能够查到,只要通过协商来定价。

只要你通过开会协商或者互相讨论怎么定价,这样的话即使不公开这样查处,也都是违法的,不允许的吗,但是难度大。

网:取证难度挺大的,比如它们形成一个攻守同盟那就不好了。

邱宝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你明目张胆都不查的话,那不更难查吧,只要政府有声音不允许这样,法律上是有刚性的,是有强制力的,你只要违法了就要处罚你。现在如果政府涉嫌违法都没有声音,人家不都效仿吗?如果私下里没有查到也没办法,如果查到了确实是通过私下协商定价的话肯定受处罚的。

协商定价不是真正反映成本和供求

网:近期垄断行业,比如电力行业和石油行业也纷纷要求涨价,如何看待?

赵鹤冲:这些商品的价格,管理权限都是在中央,也就是在国家发改委,地方是没有权力的,所以这一块究竟应该是什么呢?是调还是不调,还是应该怎么着,怎么考虑,都应该国家发改委它那儿做解释。

邱宝昌:我讲一个观点,为什么我关注方便面价格,它是食品价格,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个价格一涨价,与老百姓基本消费生活有关的价格涨价容易起连锁反应,有的企业趁机哄抬物价,所以民生的问题必须得到关注。

另外,企业本身涨价无可厚非,原材料涨价了,人力成本涨价了,企业自主定价为什么不能涨价,可以涨价,涨价的理由根据什么,根据成本和供求关系。但是现在通过协商定价就不是真正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了,可以操纵价格了,你有市场垄断地位,乱用市场垄断地位、优势地位就不行了,它一串通有联盟,消费者权益就受到损害了。

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受到损害了,价格和价值不相符,不是市场定价的机制,而是通过同盟谋取高额的利润的定价,必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声音还是非常强的声音,我认为规范这个市场是有好处的。所以第一我是非常欢迎的,也非常认可的。

如何处罚?

和讯网:目前,国家法律对此类价格联盟的处罚力度非常小。之前对很多价格联盟的处理也是不了了之。因为法律虽然写着反对价格垄断,但在操作中,还没有见到任何一起价格垄断被制裁过。对价格垄断的制裁为什么没有很好的实施?政府应该如何监督?

邱宝昌:相关处罚有,根据《价格法》40条有规定,第一没收违法所得,停止这种行为,没收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严重的可以吊销执照。 至于在实际中如何执行这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责了。 叶檀:不要指责日化巨头涨价

市场传闻,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商品下月将集体涨价,掀起轩然大波。从法律到消费者权益维护方面,都有人提出质疑,新华社更是连发五篇文章,指责大型企业窜通涨价——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企业的道德谴责无法代替理性的分析,责怪企业涨价不如责怪全球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宽松的流动性是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罪魁祸首。

目前为止,全球流动性仍在泛滥,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全球原油价格站稳在每桶100美元附近,而中国到现在都处于负利率状态,宽松的流动性直接导致两大结果:通胀预期挥之不去,所有与石油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全部都大幅上升。期货市场绝大部分是不交割的交易单,说明目前的石油价格上升是流动性过剩的产物,而不是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

日化产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联合利华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向媒体表示:“日化行业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产品,目前国际油价已从去年的50美元/桶涨到了现在的100多美元/桶,石化类产品价格上涨了60%,植物油价格上涨了50%~60%,无机盐价格上涨了40%~50%,而运输物流成本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不少。”

笔者恰巧在上周与某家中型日化产品的董事长见了面,被告知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50%以上,大宗的洗发水等产品如果不涨价,就是赔本赚吆喝,目前之所以还能支撑,主要是因为去年囤积的原材料消化了部分成本。可见,这一轮涨价是大企业涨价在先,随后中小型日化企业必然跟涨。

上一轮日化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在2008年年中,恰好处于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通胀全面恶化之时,而现在,我们显然又看到了全面通胀的阴影。

下游的日化企业日子难过,上游的原材料巨型企业过上了繁花似锦的好日子。根据2010年年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巨头,总利润达到265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石油净利约1400亿元、中海油544亿元、中石化707亿元,涨幅分别为35.6%、84.5%和12.8%。

并不奇怪,在中国成品油价格已经到达历史最高点的时候,石化巨头们仍然以原油价格上涨、炼油亏损为由,继续游说成本油价格上升。上月,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发改委已宣布上调汽、柴油价格,汽油价格升幅约为4.5%,柴油价格升幅约为5.0%。据某银行[12.84 -0.62% ](601166,股吧)测算,此次油价上调效应在工业生产中完全传导、释放后,将带动PPI环比上升约0.3个百分点,带动CPI环比上升约0.2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成品油价格上升到历史最高位,石油衍生品价格也在大涨特涨,如丙烯、环氧丙等产品的价格也在节节上升,直接推高了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一轮由货币流动性过剩推导的通胀已经传导到下游产业链,包括粮食、日化品等在内的所有企业的价格都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此时,最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包括美联储、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正是这些央行不负责任地大规模货币发放行为导致全球流动性失控,全球通胀预期进一步恶化。其次,应该受到谴责的是中石化、中石油等石化巨头,这些巨型央企存在的最大理由是在关键时刻保持经济稳定,但现实已经证明,这些企业往往在通胀预期恶化的时候火上浇油。

不指责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指责石化巨头们火上浇油,一味指责下游的日化企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无疑是杮子单捡软的捏。因为他们不敢指责央行,不敢指责大型央企,却对下游企业的价格说三道四,难道是想让下游企业扛住所有的通胀成本?如此欺软怕硬的结果是让全部的下游企业破产。

当然,我们不怀疑有些巨型企业在价格方面可能会互相通气,但在这方面法律有严格的约束,照章办事即可。《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如果有确凿的证据,严厉处罚就是。

发改委在对窜通上涨农产品价格的经销商进行了处罚。没有不怕发改委的商家人,除非是放弃中国这个大市场。

去年7月,发改委通报了山东省某经销商囤积大蒜,哄抬价格被处以10万元罚款;河南省中牟县当地冷藏保鲜协会组织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大蒜冷藏收费标准被处以8万元罚款;广东省广州市大鹏物流2号仓西一库某经销商哄抬绿豆价格,被处以2万元罚款。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企业相互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操纵绿豆市场价格,被处以法定最高处罚额100万元。发改委的重拳出击让价格短期下降,但此后绿豆仍存在小幅上涨,说明除了窜通涨价之外,还存在货币与成本因素。

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企业不掌握营销渠道,窜通涨价成本极高,并且,产品替代效应强,即使大品牌窜通涨价,质量好的民族品牌就可以逢低扩大市场,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竞争性强的下游企业不会使出涨价的招术。

斥责企业必须分清原委,否则,我们就是在处罚市场本身,而放过了制造通胀的部门与企业。我们指责市场行为,很有可能是在为损害市场的货币与垄断行为脱罪

矿产品价格

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欧债危机、美债争端、日本地震及地缘政治冲突等事件笼罩全球市场,矿产品价格高位剧烈振荡。2011年,矿产品价格比上年进一步上扬,综合价格水平同比增长11.6%(图42)。但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矿产品价格的高位波动,支撑了矿业市场的繁荣,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矿业,有利于矿业的加速发展,能够更多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涨的矿产品价格推高了通货膨胀,大幅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本,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下调的重要因素。

图42 矿产品年度价格指数

(注:基期为上年)

图43 国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研网

(1)能源价格波动上扬

原油 国内外原油价格呈现“N”形变化态势,国内油价比美国高16.4%。大庆油田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110.3美元/桶,同比增长40.6%,由1月的95.8美元/桶涨至4月的118.1美元/桶、再降至10月的105.7美元/桶、再升至12月的111.5美元/桶。同期,美国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94.8美元/桶,同比增长19.3%,由1月的89.3美元/桶涨至4月的107.7美元/桶、再降至10月的83.5美元/桶、再升至12月的98.6美元/桶(图43)。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1月起,大庆原油价格一改过去与纽约原油价格基本一致的格局,开始高于纽约原油价格,幅度由1月的7%波动增至12月的13%。

2011年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扬:从年初至4月底,由89.3美元/桶连续突破90美元/桶、100美元/桶和110美元/桶三个台阶,4月29日为113.7美元/桶。第二阶段回调:5月初至10月4日,由于欧美经济数据不利,尤其是欧债危机阴云不散,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加之能源机构相继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压力重重,国际油价连连大跌;由113.73美元/桶连续跌破110美元/桶、100美元/桶、90美元/桶和80美元/桶四个台阶,10月4日降至75.3美元/桶。第三阶段反弹:从10月以后,地缘政治压力上升,欧美经济数据好转,美失业率大幅下降,意大利债券拍卖成功,尤其是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支持金融体系等多重利好的提振,原油价格由75.3美元/桶连续涨破80美元/桶和90美元/桶,一度突破100美元/桶,12月6日为101.3美元/桶,震荡加剧。

专栏8 原油价格影响因素日趋复杂

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多,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更加莫测,波动加剧。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跌宕起伏。拉升原油价格的因素:一是中东地缘政治持续恶化。埃及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令人担忧,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利比亚、巴林、也门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阿尔及利亚的政治动荡。持续近半年的政治危机不但没有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介入而有所缓和,反而越演越烈。造成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急剧下降,恢复战前水平遥遥无期,原油价格一路上扬。

二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增长。2011年4月12日,国际能源署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1.8%,相当于每日增长150万桶,分别至2011年8820万桶和2012年8976万桶,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预计中国2011年的石油需求将增长6.3%,2012年将增长5.9%至每日1033万桶。同日,欧佩克预计2011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非欧佩克国家产量2011年日增幅为60万桶。

三是美国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持续走弱。受欧元区加息、标准普尔调低美元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及美国继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指数跌至2008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兑美元升至2009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11年4月美元指数均值为74.71,较3月份下跌2.06%。2011年4月5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决定自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4月27日美联储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储基金利率不变,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如期在2011年6月30日结束;联储同时将按计划将到期抵押贷款担保债券的所得进行再投资。联储表示保持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水平不变。

打压价格因素:一是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美国经济数据不佳,经济复苏慢于预期;欧债危机加剧,欧元区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受地震影响日本经济衰退严重。

二是国际能源署(IEA)宣布将释放6000万桶原油战略储备以抑制油价。2011年6月23日,国际能源署28个成员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在未来30天内向市场投放总量为6000万桶的石油来稳定市场供应,平均每天向市场投放约200万桶,以弥补由利比亚原油停产产生的供应缺口,保护世界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发表声明说,美国作为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之一,此次将向市场投放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稳定市场供应,作为国际能源署释出6000万桶原油行动的一部分。而欧洲将为国际能源署释出6000万桶原油计划提供30%的石油,欧佩克的太平洋成员国将提供其余的石油。受此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回落,6月28日纽约原油价格跌至92.9美元/桶,为2月22日以来的最低价。

煤 国内优质煤价呈先扬后抑的变化态势。国内优质煤均价791.6元/吨,同比增长9.5%,从1月的757元/吨波动上扬至10月的827.1元/吨,后回落至12月的794.7元/吨(图44)。第一季度,煤价总体平稳,略有下降。3月下旬,大秦铁路开始检修,煤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加之需求增加,秦皇岛港煤价出现较大反弹,后期直线上扬。10月26日优质煤价达到850元/吨左右,创年内最高价格。进入12月份,受国家实施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政策和秦皇岛煤炭库存保持高位影响,优质煤价降至800元/吨左右。

(2)金属价格先扬后抑

铁矿石 铁矿石价格呈倒“V”形变化态势。到岸均价164美元/吨,同比增长28.3%,由1月的151.4美元/吨涨至10月的175.5美元/吨,再降至12月的141美元/吨(图45)。国内河北铁矿石价格(66%粉矿)平均为1382元/吨,同比增长16.1%;从月度看,由1月的1418元/吨波动涨至8月的1467元/吨再降至12月的1201元/吨,最大跌幅为17.1%。主要港口铁矿石进口现货价格呈下降趋势。9月6日,天津港进口的63%印度矿价格为1330元/吨,62%澳洲矿为1280元/吨;12月31日两者价格分别降至1040元/吨、980元/吨,降幅分别为21.8%、23.4%。

图44 国内优质煤价格变化

图45 铁矿石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到岸价根据海关数据测算,河北粉矿价格源于沟槽网自2月下旬开始,CRU国际钢铁周价格指数总体处于下行态势。下游钢铁行业产品价格的下滑造成铁矿石需求的下降是铁矿石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

铜 铜价呈波动下降态势。国内铜现货均价为6.59万元/吨,同比增长11.8%;从月度来看,上半年基本在7万元/吨上下波动,自第三季度开始回落,由7月的7.13万元/吨降至12月的5.64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铜现货价平均为8847美元/吨,同比增长17.6%;从月度看,国际铜价呈下调态势,由1月的9518美元/吨波动降至12月的7650美元/吨(图46)。

图46 国内国际铜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网,国际价格源于中国金属通报

铝 铝价呈先升后降态势。国内铝现货均价为1.68元/吨,同比增长7.8%;从月度来看,从1月的1.65万元/吨逐渐上扬至8月的1.80万元/吨,后降至12月的1.61万元/吨。伦敦金属市场铝现货价平均为2400美元/吨,同比增长10.7%;由1月的2434美元/吨涨至5月的2561美元/吨,后降至12月的2041美元/吨(图47)。国内国际铝价走势呈现出一定的分化,从上半年的“外强内弱”到第三季度的“外弱内强”再到第四季度的“趋于一致”。2011年铝价总体走势是一二季度在震荡中略有走高,第三季度充分上涨,达到两年来的高点后迅速回落,四季度在弱势震荡中寻找方向。

图47 国内国际铝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网,国际价格源于中国金属通报

金 国内外金价呈现先扬后抑态势。国内金价平均为327.8元/克,同比增长22.6%,由1月的194.0元/克波动上扬至11月的356.2元/克,8月23日一度达到390.4元/克,12月下滑至337.3元/克。同期,伦敦黄金交易所黄金均价为1568.9美元/盎司,同比增长28.1%,由1月的1356美元/盎司涨至11月的1739美元/盎司,9月6日一度冲至1895美元/盎司,12月回落至1652美元/盎司(图48)。

金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货币信心下降。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走势疲弱。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联储不断调低目标利率以至接近零,并推出两轮资产购买计划,通过印钞购买资产以期振兴美国经济。但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仍然缓慢。美联储进一步表示在2013年中以前,都将维持极低水平的利率。同时购入长期债券,沽售短期债券,以延长持有证券资产的平均年期。这一连串措施导致投资者担心积极的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将导致美元贬值及通胀上升,因而增购黄金以保持货币的购买力。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希腊债务问题出现已经两年,却演化成危机还蔓延到其他欧元区国家。虽然区内领袖已尽力化解危机,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连欧元区内核心成员国的偿债能力也备受质疑,分别为欧元区第二及第三大经济体的法国及意大利相对于德国的国债息差近期已经升至记录高位。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势必会危及欧元的稳定,引发投资者纷纷将欧元资产转移为黄金。

图48 国内国际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价格源于伦敦贵金属交易所

稀土 国内稀土价格暴涨暴跌,年内最大涨幅近9倍。1月至6月,国内各种稀土产品价格出现暴涨,氧化镧由29.5元/千克涨至165元/千克,氧化钕由290元/千克涨至1400元/千克,氧化铽由2950元/千克涨至21500元/千克,氧化镝由1665元/千克涨至13500元/千克,氧化铕由3200元/千克涨至28000元/千克,半年间价格暴涨近9倍。但是,进入第三季度,稀土市场下游订单比二季度缩水近半,而且下游企业三分之二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稀土价格开始快速下滑。12月,氧化镧价格已回落到135元/千克氧化钕降至825元/千克,氧化铽降至13000元/千克,氧化镝降至6900元/千克,氧化铕降至15000元/千克,虽然下半年稀土价格大幅下滑,但仍远高于年初价格(图49)。

稀土价格的暴涨暴跌,从根本上反映出行业散乱和无序竞争。实际上,稀土面临的局面早已引起国家重视,继2011年5月19日正式公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二十二条”)后,国家六部委2011年8月再度联手下发《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顿和规范稀土生产秩序。2011年9月24日,内蒙古包头市、山东济宁市、四川凉山州政府签署了《蒙鲁川三省(区)三市(州)轻稀土矿产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这是继2010年8月南方五省区实施中重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动后,我国正式启动对轻稀土实施监管区域联合行动。

图49 我国重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稀土价格网

专栏9 国家高度重视稀土行业管理

为促使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我国稀土整合思路系统化,并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控制开采总量、提高生产集中度、严厉打击走私和提高环保门槛等手段,用45年时间将稀土行业整顿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在国内培育大型稀土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其他国家稀土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介入,实现稀土资源的共同开发,努力形成“铁矿石”的局面。继续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稀土行业管理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从稀土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规范,包括生产领域、出口控制、国家收储以及行业监管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强协调联动,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本位一体的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共赢。

为进一步做好稀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严厉打击违法勘查开采和超指标开采,维护良好开发秩序;加强规划储备,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全面清理稀土探矿权采矿权,提高开采准入门槛;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不断优化开发格局;加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深化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稀土开发监管长效机制等方面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切实履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职责,加大对稀土开发秩序的监管力度,促进稀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上半年稀土价格暴涨令很多炒家进入稀土产业链条,放大了稀土需求,造成供应严重紧张的假象。由于第三季度开始稀土下游行业需求减少,价格暴跌,南方稀土主产区的龙头企业,赣州稀土矿业公司旗下所有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都自11月20日开始全面停产,同时主导我国北方90%轻稀土产量的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冶炼分离企业也在11月中下旬开始停产。停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稀土价格暴跌,另一方面是2011年稀土开采指标已经用完。南北稀土龙头企业“步调一致”停产,主要考虑稀土价格下降、以及贸易商抛售等因素,限产保价的影响十分有限。他们停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停产减少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抑制价格大幅下跌。

(3)非金属价格高位调整

钾 国产氯化钾全年均价为3076元/吨,同比增长14.1%。从月度看,月均价呈先升后降态势。从1月2760元/吨涨至8月的3360元/吨,再波动降至12月的3200元/吨(图50)。

图50 国产氯化钾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

水泥 水泥全年均价为382.6元/吨,同比增长17.9%。从月度看,呈波动上扬态势,由1月的366.4元/吨波动涨至12月的384.0元/吨,其中8月达到391.5元/吨的月均最高价(图51),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图51 水泥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