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测方法体系

2.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4.江苏大运河有哪几道船闸?

5.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的应用效果

6.原油价格涨幅与什么有关

预测方法体系

苏北哪里的油价低-苏北加油站都是乙醇汽油吗

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专家评估法;二是统计法,包含时间序列数学模型法和工作量数学模型法;三是类比法;第四类是综合预测法。

一、专家评估法

(一)基本原理

专家评估法是指预测者制作油气资源趋势预测表格,分发给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作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然后经过分析处理,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得到预测结果。

(二)实施步骤

1.设计油气资源趋势预测表格

预测表格主要包含油气储量、产量高峰值及持续时间的预测,以及每五年的平均储量发现和产量情况(表4-1-1)。

2.将表格分发给专家进行预测

选择对我国油气资源状况比较了解,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在油气资源评价和战略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将表发给专家,并附以相关资料,请专家对表中所列事项作出预测与评价,并给出预测依据。

3.预测结果的分析整理

用统计方法综合专家们的意见。把各位专家的预测结果予以综合、整理、分析,并将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表4-1-1 发现趋势专家评估法预测表

二、统计法

统计法主要依据已知的油气储量、产量数据,采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历史数据的拟合,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统计法包括时间序列法、勘探工作量数学模型法、递减曲线分析法、储量—产量历史拟合法和储量—产量双向平衡控制模型法等(表4-1-2)。

三、类比法

(一)方法原理

所谓类比法是指开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储量、产量趋势预测时,以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对象,依据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在盆地类型和油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假设预测盆地投入充足勘探开发工作量的情况下,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能够发现的油气储量和达到的产量。类比法可分为探明速度类比法和图形类比法。

表4-1-2 油气资源发现趋势预测统计法模型分类表

(二)方法种类

1.速度类比法

以盆地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分别选取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二连、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酒泉、塔里木、苏北和百色盆地作为石油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选取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吐哈、柴达木、松辽、渤海湾、南襄和百色盆地作为天然气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的类比盆地。依据各盆地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与采出程度,将以上盆地的勘探开发阶段划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储量的探明速度和可采储量的采出速度。对低勘探程度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趋势预测时,给定油气储量发现和开始具有产量的起点,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探明速度和采出速度,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单元内(2006~2030年)该盆地油气储量探明状况和产量增长状况。

2.图形类比法

图形类比法是假设在有充足的勘探开发工作量基础上,预测盆地和类比盆地具有相似的勘探发现历程与产量增长过程,预测盆地可类比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使用类比盆地的模型参数以及预测盆地的资源量数据,即可得到预测盆地油气资源趋势预测曲线,进而得到2006~2030年储量和产量的数据。

按照类比标准表所选取的盆地,使用龚帕兹模型分别进行储量和产量数据曲线的拟合,得到40个储量类比图形和产量类比图形,以及相应的图形参数a、b。

(三)实施步骤

(1)建立类比标准表:选取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作为类比盆地,按照盆地类型进行分类,将各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统计计算各阶段的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制作类比标准表。

(2)建立类比图形库:根据作为类比盆地的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量、产量历史数据,用龚帕兹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控制图形形状的参数a和b,分别拟合类比标准表中各盆地的储量和产量曲线,建立类比图形库。

(3)为预测盆地选择合适的类比盆地:预测盆地与类比盆地的盆地类型、地层时代、储层岩性相近,油气地质条件可以类比。

(4)按照类比标准表分别给各预测盆地储量探明速度和产量增长速度赋值,并按盆地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持续时间,得到2006~2030年预测盆地累计探明程度、储量以及累计产量。

(5)将预测盆地的资源量和类比盆地的参数a和b代入龚帕兹公式,得到预测盆地的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

(6)以探明速度和产出速度类比法为主,并考虑图形类比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对预测盆地2006~2030年油气资源发现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四、综合预测法

(一)方法原理

综合预测法是指以盆地或预测区的资源潜力为预测基础,分析其勘探开发历程,依据目前所处的勘探开发阶段,确定其未来储量、产量可能出现的高峰值及时间,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采用储采比控制的办法,对油气储量、产量进行预测。

1.哈伯特模型

哈伯特模型将油田产量的历史数据与对称的钟形曲线相拟合。哈伯特模型有3个基本的假定:

(1)油田投入开发后,产量从0开始随开发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并达到一个或多个高峰值。

(2)产量高峰过后,则随开发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直至资源完全衰竭。

(3)当开发时间趋近于无穷时,产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下面的面积,等于油田的最终可采储量。

在上述条件下,油气田的产量可用累积产量的二次函数表示,其表达式为:

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式中:Q为油气田产量,104t/年(油田)或108m3/年(气田);Np为累积产量,

104t或108m3;a、b为模型参数。S.M.Al-Fattah和陈元千推导出哈伯特模型的累积产量与开发时间的关系式为:

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式中:NR为最终可采储量,104t或108m3;t为投产后年份,a;t0为开始投产年份,a;c为模型参数。

式(4-2)表示的是累积产量与时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逻辑斯谛模型的一种衍生形式。式(4-2)也可表示为:

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式中:tm为产量高峰年份,a。

式(4-3)两边分别对t求导,得到产量与时间的关系式为:

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式中:Qm为油田年产量高峰值,104t或108m3。

由式(4-4)知,当t=tm时, ,即当油气田年产量达到最高年产量(峰值)时,相应的累积产量应等于最终可采储量的50%。

就式(4-4)而言,参数b控制了曲线张口的大小,b值大时,曲线陡峭,张口小,表示预测地区的储量发现或产量增长属于快上快下型,持续时间短,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b值小时,曲线平缓,张口大,表明储量或产量平缓增长,高峰时间长,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

2.多旋回哈伯特模型

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可表示为:

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式中:i为哈伯特旋回个数;k为哈伯特旋回总数,其他参数同上。

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和油气产量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高峰个数,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勘探开发历程,并对油气田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二)实施步骤

1.油气储量、产量高峰的基本判断

开展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发展趋势预测是以其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为基础的,盆地的资源量和探明程度、产出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油气未来储量、产量上升或下降的态势。因此,依据盆地目前所处的勘探阶段、资源潜力、历年所发现的储量规模、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家评估法作出的判断,确定盆地的储量发现高峰是否已过,如果高峰已过,则未来的储量发现将呈现衰减的形势;如果尚未达到高峰,则需要判断高峰出现的时间及高峰值,不同类型盆地的储量高峰所处的勘探阶段不同,但一般出现在探明程度40%~60%时。产量高峰的判断还要考虑油气开发状况,一般比储量高峰晚5~20年。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各盆地的储量、产量高峰。

2.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曲线拟合

在确定了盆地储量、产量的高峰后,即可使用多旋回哈伯特或高斯模型进行油气储量、产量曲线的拟合。首先要确定哈伯特旋回的个数,除了已出现的高峰,还要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高峰值,选择合适的旋回个数,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精确确定单个哈伯特模型有关高峰值、出现时间及表示曲线形态的参数,最后将多条哈伯特曲线叠加得到总的预测曲线。

3.采用储采比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预测期内的储采比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判断,一般而言,高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采比呈现下降趋势,而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储采比在储量发现高峰之前快速上升。然后对盆地的储量、产量进行预测,采用储采比控制法控制储量、产量之间的关系。储采比控制法是在对预测期内新增动用可采储量的预测基础上,用剩余可采储量的储采比作为控制条件进行产量预测的一种方法。预测期历年的新增可采储量,包括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的部分和新增动用储量增加的部分。

(三)方法特点

1.预测依据充分

采用综合预测法进行盆地油气资源趋势预测,不是靠以往数据的趋势外推,而是以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为基础,通过潜力分析,定性判断其未来的勘探开发前景。该方法也综合考虑了盆地地质特点、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勘探圈闭类型等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内在因素和资源供需形势、油价、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等外在因素,同时参考了石油公司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家评估法作出的趋势判断。因此,预测依据是十分充分的。

2.发挥了专家经验判断的作用

单纯用统计法进行趋势预测,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预测完全受数学模型的约束,很多专家经验的判断无法在预测中体现。而综合预测法既有数学模型的约束,也有专家经验的体现,实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预测思路。

3.方法可控性强

使用多旋回模型预测,能够对预测进行有效控制。由于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曲线多为多峰的形态,单旋回的预测无法预测出未来高峰的出现,而多旋回模型可以把由于不同原因出现的储量、产量高峰一一表现出来,从而对储量、产量增长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明了什么时间由于何种事件的影响使油气储量、产量有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利用软件可方便地实现对多旋回的控制。

五、预测方法创新之处

(一)全面使用了专家评估法

国内外调研分析表明,专家经验是油气资源发现趋势不可或缺的力量,专家评估法是除统计法和类比法之外的另一大类预测方法。因此,项目办公室专门制作了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表格,分发给30余位石油界的专家,让专家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发现趋势进行预测,并给出综合分析。

专家们的预测代表了我国石油界对未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基本判断和普遍看法,这项工作是国内首次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既为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参考依据,也是对我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思路上的整体把握。

(二)广泛应用了类比法

对于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盆地使用类比法开展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研究。根据评价区与类比区油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按照类比区不同勘探阶段和油气产出阶段具有不同的探明速度和产出速度,判断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评价区所处的勘探阶段,用探明速度和产出速度乘以其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即可得到评价区的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类比法的建立为低勘探程度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了以往趋势预测只能在高勘探程度地区开展的问题,是预测方法的一大创新之处。

(三)首创并应用了综合预测法

从国内外有关油气趋势预测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属于统计法的范畴,利用各类数学模型,以以往的储量和产量数据进行趋势外推。这种预测受数学模型的约束太大,很多经验的判断也无法在模型中体现出来,对于勘探过程中因勘探新领域突破而带来的储量增长突变无法有效预测。因此,需要一种考虑主客观条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预测方法。因此,本次研究创立并应用了综合预测法进行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该方法预测依据充分,能够发挥专家的经验判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徐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由每桶10美元迅速升至每桶30美元左右,引起了世界能源市场中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油气勘探现状怎样?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2万t到目前年产1.6亿多t的世界产油大国,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占有水平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测算,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50年石油最低消费量分别为2亿t、2.5亿t和4亿t;天然气的最低需求量分别为300亿m3、600亿m3和2000亿m3。按现在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2000年在石油需求量上将存在6000万t的差额,2010~2020年差额在8000万~1.2亿t左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主要在西北。由于50年代末的战略东移,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1978年达到年产1亿多t,1997年达到1.6亿多t,进入石油大国行列。但是进入8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业总体上进入发展缓慢时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生产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从长远分析,我国可采油气资源量并不十分富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预测年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除非新区有重大油气发现,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油进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勘探的前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据1998年世界《油气杂志》统计,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为1391亿t,待探明储量为670亿t,此外还有4000亿~7000亿t非常规石油资源。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44万亿m3。按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费油30亿t和气2万多亿m3分析,至少到2040年以前,油气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因此在我国陆上960万km2和海上近300万km2的广大领域内,应进一步加强勘探挖掘油气的潜力,增加后备储量,其发展方向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参与国外合作”,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竞争,使我国油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说明,全国的石油资源量为940亿t,按已知含油盆地和油田的资源量转化到储量的平均系数标定,为130亿t可采资源量。到1997年底松辽、渤海湾、西部和海上4区探明可采储量52亿t,其中已采出29.2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78亿t,表明我国仍具有丰富的油气潜力。预测在新区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储量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国年产油量的水平是:2000年1.6亿t;2010年1.8亿t(最高年产量)有可能实现稳产10年,保证此预测方案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勘探工作量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后备油气资源量。

石油资源今后勘探发展的远景地区,全国陆上和大陆架主要在3个裂谷盆地带和克拉通盆地中。重点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等8大盆地。中国东部经向的松辽、渤海湾、苏北等白垩系、第三系产油裂谷盆地带,勘探程度甚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如3500m以下的深层和沿渤海湾的滩海地带,水深5m以内的面积有1000多km2,已发现一批油气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工区。对老油区内部如合理加密井网,加强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加次采油实施以提高采收率,预计可增加相当数量的可采储量。中国北方纬向侏罗系—白垩系产油的裂谷盆地带,准噶尔、库车、柴达木、吐哈等盆地还有极大的油气潜力。准噶尔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在盆地腹部区发现彩南、石西、石南等3个大油田,近期又在南带的呼图壁、卡因第克、吐哈鲁等区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陆梁的陆9井在白垩系试出高产油流取得新突破。

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塔河油田、东河塘、轮南、塔中4、马岭、志丹—靖边等油气田,特别是近期在陕北发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高产气层和大面积低渗透地层—岩性油气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他如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弧形带也有新的储量增长。

中国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区,面积有300多万km2,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后备领域。

1 继续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

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挖潜,在西部加强勘探增加新的储量。1999年,东部大庆油气区和渤海湾油气区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6亿t的70%以上,所以,继续在我国东部挖潜增加储量,对全国石油稳产和增长是重要资源基础,而西部儿大盆地和海上大陆架则是新增储量的接替区。

东部大庆油田资源量129亿t,标定可采储量为31亿t。计划2000年仍可稳产5500万t,2010年可稳产5147万t,2020年预计年产水平3221万t,如果2000~2010年再探明9亿~10亿t储量,产量还可增加一些。

东部第二大油区渤海湾,资源量189.9亿t,标定可采储量是29.5亿t,已探明可采储量19.31亿t,已采出11.74亿t,剩余7.57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仍有15.29亿t。

从东部两大油区分析,2000年以前仍可稳产1.1亿t以上,到2010年预计可稳产1亿t,以后将逐渐递减。在这个时期如果西部几大盆地每年增加几亿吨储量,除可以弥补东部的递减外,还可以略有增长。

西部5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吐哈和柴达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5个盆地油气资源量295亿t,折算可采资源量73亿t。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33.9亿t,待查明可采资源量30亿t。1999年5个盆地生产原油2500余万t,预计2010年生产原油可达3500万~4000万t。

2 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一百年

世界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据15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可采储量为323万亿m3,到1998年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44万亿m3,年平均增长4.24万亿m3。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量2.2万亿m3。预测产量2000年2.37万亿m3,2010年2.56万亿m3,2040年达到天然气高峰年产量,以后逐年降低。

我国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3,标定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3。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3万亿m3(其中伴生气8400亿m3),1994年生产天然气近300亿m3。世界1996年的天然气与石油产量比为1∶1.3,我国差距较大(气油比为1∶7),因此尚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应加速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资源陆上的发展前景主要在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今后还有可能在这两个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四川川西新场地区,新星公司已探明侏罗系浅层气储量2500亿m3,年产天然气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勘探时间短,勘探程度低,虽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量,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5000多亿m3,探明程度较低,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储量已达1500亿m3,可能是继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后的第四气区。应当指出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陆南也是天然气富集区,已发现呼图壁等一批气田,有可能成为第五个天然气区。预计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3个盆地以及近海大陆架盆地,在21世纪前10年,都有可能具备上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规模。

此外,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气。从中国地质条件分析,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已取得大量资料,致密砂岩气藏已在长庆、大庆三肇凹陷、四川等地区开发。以煤层气为例,我国煤资源丰富,经预测全国埋深300~15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有10万亿m3。近10年来已在晋西柳林、晋城沁水盆地的单井日产煤层气3000~4000m3。探明和控制沁水盆地储量有1000亿m3,如果继续加大井组生产,可以建成煤层气工业基地,应该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根据预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2000年为300亿m3,2010年600亿m3,2020年1000亿m3,2050年20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和已探明储量,2000年到201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0~2050年缺口500亿~1000亿m3,这个差额解决方案,重点是国内西部5大盆地、南海西部和东海大陆架快速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建成新的产能。近期已做出重大决定,即“西气东输”,将西部天然气用管道输至上海市及其附近城市,但目前西北几个盆地的储量尚不能满足所需外输天然气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国内勘探,二是利用国外资源解决。

3 中国沿海大陆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有300多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130多万km2。中国的近海海域有一系列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含油远景。经过十几年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或自营勘探,已发现了流花1.1、中36-1、石白坨、蓬莱193等一批油田。其中4个为亿吨级大油田,而蓬莱193是海上第一个大油田,崖13-1为储量达1000亿m3的大气田。在对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之后,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84亿t,天然气储量3万亿m3。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渤海、南海东部和西部,气田主要分布在琼东南、东海和莺歌海盆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东海盆地发现了5个气田,储量1200亿m3。到1999年底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t,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m3。1997年产油1600多万t,天然气42亿m3。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原计划在2005年实现“三个一千万”的战略目标,即,南海珠江口的原油年产量稳产1000万t;渤海湾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000万t;以南海西部为主体的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折算原油1000万t)。目前已突破这一目标,预计2003年生产原油3000万t、气70亿m3。现在的勘探部署正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中国南海南部海域面积140万km2,是一个重要的后备能源地区。该区位于中沙以南,东邻菲律宾、南至曾母暗沙、西邻中南半岛,平均水深500~1000m。在中国南部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含油主要层系是中、上新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初步估算南部海域几个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00亿t,天然气8万亿m3,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潜力的地区,周边几个国家已发现了一批重要油田,我国应尽早安排计划,开展勘探工作。

4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国外资源

当前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已基本具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加拿大、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不少涉外合作的经验,并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t的产能。目前苏丹合作开发年产1000万t、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6亿t,目前年产250万t。据报道,中国在加强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并计划开展海外石油勘探,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其他油气远景区。在本世纪末预计在海外生产原油1000多万t,到2010年预计生产2000万t,同时,每年提供天然气500亿m3。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应周密考虑,加大步伐,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地区的调研工作,如中东地区、滨里海、哈萨克斯坦、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地区,争取一些有利的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同周边国家合作勘探或共同开发。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套对付复杂油气田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境外生产的石油,可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补充。

总的来说,我国油气能源坚持立足国内,使国内油气生产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做为补充,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瞿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宋岩,李先奇.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与方向.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谢泰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区含油远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胡见义.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勘探家(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江苏大运河有哪几道船闸?

高油价和能源紧张正日益抬升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地位。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在江苏省采访时了解到,江苏正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疏浚航道、改善通航环境等措施,提高京杭大运河通航能力,抢运电煤,应对高油价。

站在京杭大运河徐州段解台闸口,记者看到,宽阔的河道上并排行驶着多个巨型船队。徐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赵本国告诉记者,全长404公里的苏北运河平均每年货运量1.5亿吨,其中煤炭运量占全国内河的三分之二,是“北煤南运”主通道。

在扬州运河古镇邵伯船闸,繁忙的航运景象更为壮观。上午11时许,已经有近百艘货船等待过闸。宝应县副县长王友芳称,邵伯船闸原有的两个航道已经不够用,正着手建设河道更宽的第三航道。

6月初,京杭运河扬州段已经出现了船舶积压,共有100多个船队、400多艘单机船待航。近年来,京杭运河平均每年发生8小时以上堵航事件达46次,受堵船舶逾10万艘次。据悉,江苏省航运管理部门已经规定,凡进入苏北运河的单船船舶总长不得超过68米、总宽不得超过15.8米。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3公里,是京杭大运河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除苏北运河外,苏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仅2006年的航运量就相当于沪宁铁路4条单线或6条沪宁高速(行情,资讯,评论)公路的年货运量。京杭大运河如今仍是华东地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已形成杭州、苏州、无锡、徐州4个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的内河大港。

内河航运价格低廉,只有铁路的1/2,公路的1/4。从环境角度来看,公路单位货运量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水路的2倍和3倍,铁路单位货运量造成的污染是内河水运的3.3倍。

航道整治建设是提高京杭运河通航能力的关键。赵本国称,“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用于大运河改造的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据了解,目前苏南运河丹阳陵口段、苏州沧浪新城段等河道整治工程已陆续开工。苏南运河实施四级航道改三级航道计划,5年内投资将达到85亿元,苏北运河也将由现在的三级航道改为二级航道。改造完成后,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航运能力有望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40%。

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的应用效果

1.评价方法

评价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矿在统一使用面积丰度类比法和盆地模拟法的基础上,在中高勘探程度盆地加强了统计法的应用,并突出了方法的组合和交叉使用,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和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其所承担的中低勘探程度盆地评价中,主要采用了类比法和成因法中的氯仿沥青“A”法、烃产率法和盆地模拟法;塔里木盆地资源评价项目组在中石油和中石化各自评价基础上,根据交叉评价的需要,采用类比法进行评价;渤海湾盆地资源评价项目组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各自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分坳陷、凹陷进行了全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汇总,并对部分凹陷进行了评价。各评价单位方法使用情况见表2-4-1。

表2-4-1 评价方法使用情况

续表

对同一评价单元,采用不同评价方法估算出的地质资源量,再用特尔菲加权,得到该单元的地质资源量,使资源量的计算结果既客观合理,又具横向可比性。

不同类型及不同勘探程度盆地评价区资源量计算方法见表2-4-2。

表2-4-2 不同类型及不同勘探程度盆地资源量计算方法

2.刻度区解剖与关键参数取值

推广了中石油通过刻度区解剖获得关键参数的经验,选择勘探程度高、地质认识程度高、资源探明程度高的地区作为刻度区进行解剖,获得关键参数。

刻度区解剖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满足上述“三高”条件评价单元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定量研究,系统地获得运聚系数、油气资源丰度等多项关键参数,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各类评价单元类比参数选取的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在中石油128个刻度区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评价需要,又解剖了一定数量的刻度区。其中,中石油利用已有刻度区128个,新解剖刻度区4个,共应用132个;中石化新解剖42个;中海油新解剖4个;延长油矿新解剖3个。各项目共应用了181个刻度区,这些刻度区涵盖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大部分不同类型的凹陷、运聚单元和区带,基本满足了不同评价区的需要。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见表2-4-3。

表2-4-3 各种类型刻度区统计表

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了参数评价体系和预测模型,获得了地质条件定量描述参数、资源量计算参数和经济评价参数。如中石油解剖的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级刻度区,通过对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以及配套条件五方面精细研究,获得了22项量化的成藏条件的系统参数。根据大民屯凹陷内划分的6个运聚单元,分别计算各单元的生油量和资源量,直接获得6个单元的运聚系数。同时计算出各运聚单元单位面积的资源量,获得不同成藏条件下的资源丰度参数,以满足其他评价区类比应用。中石化解剖的苏北高邮和金湖刻度区,不但在苏北盆地的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还为中海油评价南黄海新生界盆地提供了类比标准,使南黄海新生界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更为合理。

通过刻度区解剖研究、模拟实验和统计分析,完成了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运聚系数、烃产率图版、油气资源丰度、可采系数等相关参数的取值,确立了部分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

3.可采系数

可采系数是指地质资源中可采出的量占地质资源量的比例,是从地质资源量计算可采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油气藏本身是评价单元内的地质体,其地层、沉积相等地质要素在评价单元内具有相似性。因此,油气藏内的已探明油气资源的可采性与评价单元内油气资源的可采性可以类比研究。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了通过油气藏解剖研究可采系数的思路。

研究过程中,首先剖析了已探明油气储量的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油气藏的地质属性,确定油气藏所在评价单元内油气资源的可采系数,通过对多种类型评价单元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在研究中,解剖了国内43个油藏、30个气藏,国外59个油藏、22个气藏,统计分析了大量油气田采收率数据,给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资源的技术可采系数和经济可采系数取值范围,建立了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取值标准。通过系统的研究,给出了满足不同类型储层及物性、不同圈闭类型、不同油品资源、不同驱动类型、不同勘探开发程度盆地等六个方面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取值标准。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和天然气可采系数取值标准见表2-4-4、表2-4-5。通过石油公司的实际资料试算,检验了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和所用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表2-4-4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石油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续表

表2-4-5 不同类型评价单元天然气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4.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

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是确定烃源岩体积的主要参数,直接影响生烃量的计算结果。

在大量烃源岩样品分析化验和有关资料研究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岩类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陆相泥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为0.8%,海相泥岩为0.5%,碳酸盐岩为0.2%~0.5%,煤系源岩为1.5%。对于勘探实践中已经发现油气藏,但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未达统一下限的盆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如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在分析了大量烃源岩有机碳和S1+S2指标资料后,明确该区有机碳含量下限为0.4%时,即达到有效烃源岩标准,并被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大油田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在渤海湾盆地评价过程中,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有效烃源岩丰度取值下限标准:碳酸盐岩气源岩丰度下限取0.2%,碳酸盐岩油源岩丰度下限取0.5%,湖相泥岩丰度下限取1.0%。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的基本统一,保证了生烃量计算标准的相对一致和全国范围内的可比。

5.运聚系数

运聚系数是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资源量计算结果。运聚系数的确定,一种方法是通过刻度区解剖,确定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与运聚系数的相关关系。刻度区解剖研究表明,烃源岩的年龄、成熟度、上覆地层区域不整合的个数和运聚单元的圈闭面积系数等地质因素与石油运聚系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依此建立主要地质因素与运聚系数之间的统计模型,获取评价区运聚系数的取值标准与条件。另一种方法是成藏分析法,依据刻度区提供的大量运聚系数,依盆地类型和影响运聚系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分类建立运聚系数取值标准与应用条件。

在评价中,根据刻度区解剖结果,确定了运聚系数分级取值标准(表2-4-6)。在评价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2-4-6 石油运聚系数分级评价表

6.资源丰度

油气资源丰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油气资源量,是类比法计算资源量的关键参数。与运聚系数的确定方法类似,通过刻度区解剖,建立刻度区内评价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相关地质要素之间的统计预测模型来确定油气资源丰度和取值标准。

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利用了不同类型刻度区内分层、分成藏组合建立的资源丰度(面积丰度)与成藏条件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来求取相应单元的资源丰度,再通过成藏条件类比,求取其他评价单元的面积丰度,进而估算资源量。

通过刻度区解剖标定多种成藏因素下评价单元的资源丰度,不但为广泛应用类比法计算资源量提供了可靠的参数,同时也摆脱了过去以盆地总资源量为基础,利用地质评价系数类比将资源量分配到各评价单元的做法,使类比法预测的油气资源量在空间位置上更准确,提高了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的预测水平。

7.最小油气田规模

最小油气田规模是指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地下资源,当预测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的油气田可采储量。最小油气田规模对统计法计算的资源量结果有较大影响。为此,三大公司和延长油矿对最小油田规模进行了专门研究。

通过对不同油价、不同开发方式和未来可能技术条件下最小油气田规模研究,确定了不同地区的最小油气田规模的取值。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较低,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10×104~30×104t;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其勘探开发成本高,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50×104t以上;对于海域来说,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更高,最小油气田规模一般在150×104~500×104t。

原油价格涨幅与什么有关

上半年受环保及相关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柴油需求不容乐观。进入7月下旬,北方高温天气、南方台风多雨天气拖累,柴油价格上涨受到一定限制,介于原料成本高企,以及部分政策的连带支撑,价格较历史同期偏高。

图1、2016-2018年柴油批发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据隆众数据分析:2018年上半年,中国主营柴油价格呈先抑后扬走势,2018年柴油半年度均价为6523元/吨,较2017年半年均价5528元/吨,上涨995元/吨,涨幅为18%。上涨的原因,主要是2018年原油涨幅较大,一度突破70美元大关,2018年6月底WTI涨至74.15美元,而2017年6月底同期仅为44.74美元,上涨幅度高达30美元,导致炼厂加工成本提高,价格一路上行。

国家出台“蓝天保卫战”的三年行动计划,部分不合规的柴油资源遭遇打压,汽柴价格或将维持高位。

国内柴油价格高企,是需求带动还是有价无市?我们通过各省市的需求情况来一探究竟:

图2、国内柴油消费量需求占比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从上图2国内柴油消费量需求占比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总量在1200万吨以上的省市共有12个,柴油消费量在500万吨以上的十省市中,有六省市位于沿海,华东占了四个: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再就是辽宁、广东。

图3、国内柴油消费量需求占比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见上图3,国内各省市的需求情况参差不齐,青岛主营本月计划量已全部完成,泰安中油因为油库整改,发油量受到影响,完成率仅为不足3成。江苏中石化计划量完成率仍存缺口,在7-9成左右,江苏中油削减了任务量,苏南超额完成,苏北仍存欠量。而浙江主营省公司总任务已基本追平。主营月度计划量的完成进度高低不一。那么柴油零售是否存在可观的利润?

图4、柴油零售利润走势图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从柴油零售利润图中可以看出,2018年7月,中国加油站综合利润,柴油平均零售利润1361元/吨,环比下降3.16%。月内零售价兑现下调,但批发价接连上涨,柴油批零价差缩小,导致利润走跌。

零售利润下降,那么柴油进出口利润是否存在套利空间?见下图4,柴油进出口套利分析:

图5、柴油进出口套利走势图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7月份,我国进口新加坡柴油平均每吨亏损13.83元,较2018年6月份亏损下降56.7元/吨,我国华南口岸柴油出口至新加坡平均每吨亏损287.58元,较2018年6月份亏损增加13.5元/吨。

进口方面,新加坡柴油价格上调,而国内柴油价格同步上涨,使得进口利润亏损收窄。出口方面,国内柴油批发价格上涨,而新加坡地区柴油价格同步上调,使出口收入亏损增加。

整体来看,国内资源过剩问题依旧突出,主要表现为炼油产能仍在扩张,而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上马,导致柴油需求增长呈继续放缓的趋势。